国家人社部公开向社会征求“十四五”规划意见建议,其中,“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已明确写入中央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备受社会广泛关注。
退休政策调整,兹事体大。它与一个国家的社保、就业、养老等多个系统息息相关,因此必须科学、审慎。但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继续加深的趋势,延迟退休已成必选项之一。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8.1%,而到“十四五”末,更将突破3亿,所占比例将上升到20%左右。这一方面意味着人口红利优势不断削弱,另一方面则预示着社会的养老压力继续加大。而延迟退休对这两个方面的压力都能有所缓解。
当前,我国的退休年龄为女职工50岁、女干部55岁、男性60岁,且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这种差异化、弹性化的退休制度,其实存在着不小的可塑性。此外,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仍在不断提高,在2030年有望接近80岁,这也为延迟退休提供了年龄空间。
我国的延迟退休大方向一直很明确,那就是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而非一步到位和一刀切。这是因为,延迟退休牵一发而动全身,渐进式延迟,有利于凝聚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并将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当然,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还有待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归结到一点,就是既确保最大程度释放延迟退休改革的红利,也平衡好各方利益,体现政策调整的公平性。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正是其中的抓手之一,其重要性不容低估。同时也要看到,延迟退休政策的顺利实施还需要配套的社保政策的支撑。诸如社保统筹改革、个人账户制度的完善、养老保险基金额度充实等,都有必要同步推进。
(据《新京报》)
等一等数字时代“走得慢”的人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要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在充分享受智能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后,社会终于意识到在主流视野之外,还有许多“走得慢”的人。
《实施方案》不仅对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和倡议,还细化到确定了重点任务,明确了分工负责的职能部门。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坚持线上服务与线下渠道相结合,是《实施方案》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两大原则。应该说,这一导向是非常实事求是的。尤其是对于部分文化程度低的高龄老人来说,短期内让他们掌握智能技术并不现实,甚至有点居高临下的冷漠。对于无法使用智能技术的老人,最实在的办法就是保留传统服务,这在短期内看可能会增加一些成本,但坚持为老年人保留他们熟悉的服务通道,正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具体落实。
数字时代是便捷化的,也应当是差异化的,更应该是人性化的。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老年人接触使用电子设备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这启迪产品开发者要细化服务,在更多使用细节上照顾到老年人的需要。
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自己的未来。当前,数字革命依然处于突飞猛进期,哪怕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对存在代差的新技术产品也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但是,一个确定的原则就是智能技术是为人服务的。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在开发中树立“等一等”的意识,那么,每一个人就都能从容、自在地拥抱技术发展的明天。
(据《光明日报》 王钟的/文)
【趋势】
改变生活方式是预防“富贵病”良策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名20至79岁成年人患糖尿病,中国患者数排名第一,约为1.164亿人。今年4月,中国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总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
糖尿病是在今天社会发展和人类演化所产生的独具时代特征的一类疾病——“富贵病”中的一种。之所以称“富贵病”,是因为在贫穷的社会和贫穷人群很少有人患这类病。“富贵病”是生活富裕后吃得好、吃得精,营养过剩,活动量减少而产生的非传染性的流行病,它还包括肥胖、便秘、肠道癌、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等。“富贵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负担,仅以糖尿病和肥胖而言,在中国就直接影响到2亿多人。而且,糖尿病和肥胖这两个人群受到的附加症影响还会日益严重,有15种癌症与肥胖有关,同时与肥胖有关的还有脂肪肝、骨关节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抑郁症、不孕不育等。
等到疾病产生了再治疗,是下策。除了要花费巨额钱财(“富贵病”治疗费用占疾病负担的60%以上)和未必能完全治愈外,还有可能造成许多副作用。所以,最好的治疗是未雨绸缪,预防为上,而预防“富贵病”最好方式就是改变“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
“富贵病”的产生当然包括遗传和后天因素。有的人类学家认为,在食物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类祖先总是食不果腹,为了应对当时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储存更多的脂肪以便在食物短缺时还能忍饥挨饿地生存下来。这种将大量脂肪储存于体内的“节俭基因”现在还在起作用,当人们今天随时都可以获得丰盛的食物和营养时,大量脂肪也会被机体储存起来,再加上体力劳动和运动减少,很容易让人肥胖,并产生糖尿病。这也说明为何糖尿病有遗传性,有糖尿病发病倾向的人更容易储存脂肪。
据此,有研究人员提出,可以用少吃少餐的生活方式改变现代人多吃多餐的生活方式,从而预防肥胖和糖尿病。少吃少餐的模式之一是间歇性禁食,是将每日的禁食时间拉长,从6小时延长到12小时,即一天只吃两餐,或者每隔一天只摄取500卡路里的食物。
已经有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可帮助减肥、改善新陈代谢并降低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等。采用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改善血糖调节,尤其是对存在胰岛素抵抗症状的人有益。另外,间歇性禁食还可以让人们的饮食习惯与昼夜节律保持一致,降低与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的肥胖、失眠、糖尿病和抑郁症等疾病风险。
当然,这种一日两餐或每隔几天禁食一天的生活方式还要配合科学的进食方式,如尽量选择天然食物,少食用如饼干、薯条、汉堡等加工食物。每天两次进餐不可暴饮暴食,只摄入正常分量。在12小时的禁食时间可以喝不含热量的水或饮料,如不含糖、奶油或甜味剂的咖啡、茶等。另外,要循序渐进,从每日连续禁食10小时开始尝试。每隔几周延长1小时禁食时间,直到适应每天早、晚各进餐一次。
如果做不到这种禁食方式,也可以采用每餐只吃七八分饱的方式,减少能量的摄入。不过,糖尿病、肾脏疾病、心力衰竭、饮食失调症患者和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等不宜一日两餐或间歇性禁食。这种生活方式只是饮食上的改变。如果哪怕多选择步行,以及不熬夜,也有可能与一日两餐配合起来,成为较好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减少“富贵病”。
(据《北京青年报》 张田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