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溯源】“人民子弟兵”出自抗日根据地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古代医生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字,认为“医乃仁术”,应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命。这是古代医生的一种职业操守。

光有职业道德并不能减少医患纠纷,还得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过硬的医术。古人看病有一个观点,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意思就是强调家传和临床经验对医生的重要。

但是即便医术再高明,也不可能完全杜绝医疗风险。为了尽量减少麻烦,古代医生十分注重自我保护,在行医时会“挑”病人,拒绝治不好、不好治的患者。

先秦时期神医扁鹊就提出了“六不治”观点。《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扁鹊认为6种人不接诊,第一是“骄恣不论于理”。这种病人傲慢放纵,不讲道理,最有可能成为 “医闹”,应敬而远之。其余五类,一是只重视钱财不重视保养身体的人;二是对服饰、饮食、药物等过于挑剔的人;三是体内气血错乱、脏腑功能严重衰竭的人;四是身体极端羸弱、不能承受药力的人;五是信鬼神不信医的人。

“预后”,则是古代医生自我保护的又一手段。所谓预后,就是提前告知病情的发展,“打预防针”,让病人及其家属有心理准备。现代医院通行的下“病危通知书”、签“手术同意书”的做法,就是沿袭了古代“预后”的行规。

古代很多医患纠纷大多是“私了”,唐宋开始流行通过法律来处理医患纠纷。

唐朝十分重视药事管理,《唐律》上就有处理医疗事故的专门条文,规定:凡医生为人配药,以及药局配药后,标注的药名、服法、用量以及禁忌等事项不规范而造成患者死亡的,判有期徒刑两年半。

或许是医患纠纷增多之故,元朝有关处理医患纠纷的诏令也随之增多,元律不仅严惩“假医”,还对官办医疗机构惠民局在“医疗救助”方面作出了规定,解决医生没有钱不看病的问题。

明朝在处理医患纠纷时,已出现了第三方仲裁、鉴定。《大明律•刑律•人命》中“庸医杀伤人”条明确规定,违规的医生“不许行医”,即现代所谓吊销行医资格证;处理事故时,“责令别医辨验”,这“别医”就是其他医生,相当于现代医疗事故的第三方鉴定。

明朝的法规在实际医患纠纷中,有很强的操作性。明代颜俊彦《盟水斋存牍》 一书就记录了一起典型的医疗事故。时人何运昌请来医生刘期兴给弟弟何洪看病,结果刘期兴把何洪看死了,双方闹进了官府。最后按察司判决:“刘期兴依拟杖发,不许行医,库收缴。”

(据《文史博览》  倪方六/文)

【知道】

“傻瓜”一词的由来

人们习惯将智力低下、不明事理的愚蠢之人称为“傻瓜”,关于“傻瓜”一词的来历,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生前对此做了考证,说它与“瓜子族”有密切关系。

据《左传》记载:范宣子对晋国国王说:“姜戎氏族,昔秦人追逐乃祖吾离于瓜州。”意思就是说,姜戎氏的族先吾离被秦军赶到了瓜州。

顾颉刚说,瓜州在今秦岭一带。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姜姓的人们称为“瓜子族”。瓜子族人很老实勤劳。受人雇佣时,一天到晚不停地干活,绝不偷闲。有些人把他们的老实、勤劳看成“傻”,又因为他们是“瓜子族”,所以就称他们为“傻瓜”。

后来,“傻瓜”的用法扩大了,凡愚蠢的人都称为“傻瓜”。

(据《作文周刊》)

【溯源】

皇帝女婿为何又叫“粉侯”

晋朝之后,凡是皇帝之婿都被加封为驸马都尉,简称“驸马”。从此,驸马就正式成了皇帝之婿的专门称呼。不仅汉族如此,就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辽、金等王朝的皇帝之婿也称为“驸马都尉”。如《辽史•百官志》记载:“驸马都尉府掌公主帐宅之事。”不过,在明清之前,驸马的官阶并不高,金朝时,驸马都尉仅仅是正四品。到了清朝,驸马称为“额驸”,地位才逐渐显赫起来。咸丰年间,咸丰皇帝指派驸马富察•景寿为自己死后“赞襄政务”的顾命八大臣之一。

除了驸马这个称呼之外,皇帝之婿还有另一个知者甚少的称呼——粉侯。

清代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云萝公主》的小说。其中写道:“一婢以红巾拂尘,移诸案上曰:‘主日耽此,不知与粉侯孰胜?”’这里的“粉侯”指的就是皇帝之婿。把皇帝的女婿称为“粉侯”,是因为三国时期的何晏。

何晏是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少年时以文才出众而闻名,而且长得仪表堂堂,尤其是他的脸,粉白粉白的。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魏明帝见何晏虽然长得帅,却柔美有余而阳刚之气不足,怀疑他性格浮浅、尚美好装扮而整天在脸上敷粉,就想找个机会给何晏一点难看。一年夏天,魏明帝选了一个天气炎热的日子请何晏吃饭。魏明帝专门让人端上了热汤和热饼让何晏吃。何晏吃得大汗淋漓,魏明帝坐在一旁等着看好戏。但是,何晏擦了脸上的汗水之后,脸色依然嫩白如敷粉,而且白里透红。魏明帝这才知道何晏脸色的白嫩是天生的,于是在心里暗暗赞叹。不久,何晏娶了魏国的金乡公主为妻,被封为驸马,还被赐封为侯爵。因为何晏的脸色天生嫩白如敷粉,人们就称他为“粉侯”。从此,粉侯成了皇帝之婿的又一个称呼。

(据《文史博览》  王吴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