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村:处处体现人性化关怀
2022年1月27日,北京冬奥村将正式开村,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运动员们将怎么进村、怎么住,以及怎么玩?
据悉,北京冬奥村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由20栋住宅组成。赛时,北京冬奥村居住区将为各国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住宿、餐饮、医疗等保障服务。
北京冬奥村包括居住区、运行区、广场区三大功能区域。
从北京冬奥村北门入内,右手边即是运行区,赛时承担各代表团注册、安检、礼宾、媒体接待的功能。
一层颇为宽敞的大厅是代表团接待中心,也是运动员和随队教练入驻北京冬奥村第一站报到的地方。该区域由原北京第四清洁车辆厂厂房15栋既有建筑进行翻新、改造而成,在尽可能地保留原老旧厂房既有建筑的基础上,翻新了1.26万平方米的外立墙面。
同时,室内进行了装修,并重新铺设了全运营区的水、电、燃气管线。此外,每栋建筑之间新建了“暖廊”:全透明玻璃幕墙的设计,能达到采光保暖作用。
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代表团接待中心经理赵玉艳介绍,运动员在门口安检完,在接待中心大厅完成注册、激活,报到后即可入住居住区。
居住区分东、西两区,由20栋公寓楼组成,橘黄、银白两种颜色的公寓楼错落排列。
北投集团冬奥村项目部项目经理屈晨介绍,公寓楼的设计理念来自北京四合院的院落形式,20栋建筑围合成6到7个合院,其中,有2个比较大的院落,其余两三栋楼各自组成小的院落。通过围合和开放的空间变化,形成“楼楼有园、户户有景”的社区归属感。
屈晨介绍,冬奥村居住区中很多元素的设计都同样彰显着中国文化,体现出奥运文化和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其中,两个大院落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中国传统冰上体育活动图卷《冰嬉图》,加上其他的景观植物,营造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据了解,北京冬奥会赛时,18栋公寓楼将投入使用,其中东西两区各启用9栋。届时,可提供客房2234间,最多床位可达2338张。冬残奥赛时只启用西区9栋公寓楼,可提供客房1040间。
居住区公寓分为4个户型,135㎡、165㎡、190㎡、220㎡。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场馆运行团队居民生活服务经理李彬介绍,以190㎡的公寓为例,共有2间卧室,1间会议室,1间办公室,3个洗手间,1个客厅。
公寓楼里分为不同的空间,普通的卧室就是运动员空间,以及团长卧室兼办公室、会议室,有些功能空间存在,满足除生活外各国代表团开会、协商空间功能。
在西区一间样板间内,给人直观感受便是“细节到位”以及“智能化程度高”。每间卧室配有床、床头柜、衣柜、台灯等,所有按钮和插座都是低位设计,紧急按钮设在床头柜上方显眼之处,如遇突发情况可一键呼叫,信息直达中控室。
李彬介绍,为了让运动员在赛时的睡眠得到保障,运动员们睡的床采用记忆棉材质,不仅舒适结实,床的形态还能调整。每张床均可使用遥控器调成睡姿、坐姿等不同场景的4种模式。此外,床尾还为有加长床需求的运动员准备了床尾凳,使得整个床的长度能达到2.2米,甚至2.4米。
此外,针对冬季比赛运动员装备大的特点,房间内还配备了专门的储存空间,方便运动员摆放装备。而衣柜也采用了推压式开关门设计,开关自如,方便使用。
除了运行区、居住区,北京冬奥村还外设广场区。冬奥会期间,各国代表团的旗帜将在这里展示,休战墙签名也将在这儿举行。
广场区域地下,则有着28处生活服务空间,涉及餐饮娱乐、商业服务、文化体验等多项内容。赛时,运动员可以在这里享受到“一站式”的生活服务,包括冲印、干洗、花店、书报亭、旅行社、美发美甲、便利店等7种业态。李彬表示,冬奥会赛时期间,正逢春节和元宵节,北京冬奥村广场区将结合冬奥主题,举办汉语学习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体验活动。
据了解,赛后,居住区将转换为北京市人才公租房,面向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人才配租。广场区域将引进其他商户,引进电影院、室内冰场等,未来将成为服务周边居民的商场及写字楼。
冬奥同心奖牌:“天地合·人心同”
每届冬奥会上,除了各项赛事、开幕式、奖牌榜等引人关注,冬奥奖牌的样式也渐渐成为了很多人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冬奥会奖牌是奥运会中一种以奖牌奖励激励运动员的形式,其由每一届冬奥会组委会提供,但属于国际奥委会所有,并且由国际奥委会向获胜运动员颁发。
众所周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始于1924年法国夏蒙尼。与首届现代奥运会当时只颁发银牌和铜牌不同,冬奥会奖牌一开始便有了金、银、铜牌的概念。而且,国际奥委会一直对冬奥会奖牌的设计和制作没有参照夏奥会奖牌那样,有很多限制性的规定,而是均由冬奥会的主办国自行创意设计和生产。也正因为此,冬奥会的奖牌设计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魅力和拓展性。
1924年法国夏蒙尼冬奥会期间,由于本届冬奥会在举办之时并没有定义为首届冬奥会,而是在其举办结束两年后,国际奥委会追认其为第一届冬奥会,因此,该届奖牌上的文字并没有写第一届冬奥会的表述。
1936年德国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奖牌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历届冬奥会中最大的奖牌之一。直径有100毫米,金牌的重量达到325克。
1992年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第一次将水晶的概念应用在了奖牌上面;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奖牌则是以挪威特有的花岗岩为基本材料,然后再加入金、银、铜等金属成分制成;2006年都灵冬奥会奖牌整体为圆形,中间为一块圆形镂空,其设计理念来源于意大利广场。
不久前正式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首次将中国特有的玉元素融入奖牌,呈现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
奖牌由圆环加圆心构成牌体,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共设五环。五环同心,同心归圆,表达了“天地合·人心同”的中华文化内涵。
在奖牌设计之初,创作团队阅读了大量同心圆环玉璧的文献,以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弦(环)玉璧等为视觉来源,将外围圆环,设计成五弦造型,弦纹之间做打凹处理,以接近五弦玉璧的意象,表达与2008年奥运会奖牌“金镶玉”的玉璧形制的一致性,体现双奥之城的文化联系。
奖牌设计团队负责人杭海,曾参加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据他解释,两次奥运奖牌都用到了玉,苍璧礼天,用玉来礼赞获奖运动员,礼赞奥林匹克精神,这是共同点。
杭海进一步解释,古代的玉璧有三环也有五环,体现二分二至,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样一种日行轨迹,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与人文关系,或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之所以选取了五环同心,是想跟古代玉璧在形式上具有统一性。
在冬奥组委的组织下,设计与制作两个团队围绕着奖牌的打样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切磋。比如,在奖牌表面质感处理问题上,设计小组希望奖牌表面有光泽,但要内敛一些;文字与纹样下凹雕刻,但要有镜面光亮,这样与表面柔和的光泽形成对比,易于识别文字信息。但这与常规造币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要达到设计小组的要求,必须手工抛光。最后,上海造币厂本着精益求精的要求,攻克了技术难关,将端庄肃穆、简朴大方的北京冬奥会奖牌打造出来。
杭海说,奖牌正面每一环做了打凹的处理,实际上这种打凹方式在古代青铜的礼器跟玉上非常常见,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式的细节。正面做了祥云纹和冰雪纹。祥云纹跟2008年的祥云纹联系上了,冰雪纹又能体现冬奥会的一些特点。背面做了星空的轨迹,有24个星星表示24届奥运会,一方面它能够体现中国人文跟天文的关系,另外也可以体现冬奥运动员在赛场上驰骋的激情,群星璀璨的意象。
冬奥制服: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制服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和志愿者的专属身份标识。一套轻便保暖、美观舒适的制服装备,是成功办赛的重要保障,也是赛场上最亮丽的风景。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正式亮相。
本届冬奥会制服分为三类,分别是工作人员制服、技术官员制服与志愿者制服。据冬奥制服外观主创设计师贺阳介绍,制服外观设计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景观核心图形为基础,融合京张赛区山形、长城形态,以及《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运用具有中国水墨画韵味的笔触、浓厚淡薄的线条、远近虚实的层次,将传统美学和冰雪运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就设计而言,制服纹样与色彩必须使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核心图形与标准色彩(墨色、霞光红、长城灰、天霁蓝、瑞雪白),确保制服与北京冬奥会整体形象景观的一致性。另外,北京冬奥会的制服中,两套使用红色,也是考虑了春节的元素。
对于此次发布的高科技冬奥制服,是否能够保证志愿者和户外工作人员的保暖?对此,北京冬奥组委人力资源部部长闫成表示,这套制服,在设计环节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检测,包括在实验室、低温气候舱里的测验,虚拟模型的保暖值测验,也包括现场环境的穿着测评。
工作人员穿着这套制服在张家口赛区和延庆海坨山顶分别进行了温度很低的连续测试,从实验室的测试数据和现场的测试数据来看,指标相当优秀。
另外,在面料的选择上,工作团队以及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合作伙伴安踏公司也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比如选择的填充物多维聚热棉,是一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经过测试,它的保暖性和轻便性等很多指标都优于市面产品。
据闫成介绍,在制服装备设计、生产、发放等各环节着力践行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理念,最大程度降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如装备收纳包所使用的纱线,是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制品生产出的环保纱线;包装袋采用生物可降解母粒制成,180天降解率可达90%以上;材料选择上,优先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代替动物皮草制品;鞋靴皮革加工工艺采用专利节水技术等。
另外,在赛时制服装备相关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节约办赛成本。如在冬奥制服装备中使用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双会徽,提升制服装备的可持续性,减少冬残奥会制服发放数量。在确定生产订单时,根据有限的数据,对工作人员、志愿者、技术官员的性别比例、尺码分布进行了反复测算,合理预估赛时制服装备的性别比例、各尺码号段数量,科学控制备货量。
冬奥会会徽:书法艺术与体育运动的完美结合
会徽是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最显著的标志。北京冬奥组委早就从2016年7月31日面向全球征集会徽设计方案,历经4个月,共收到4506件作品,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设计方案的2.2倍。
经过中外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的精心评选、认真评议,由北京冬奥组委报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的认可,最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林存真精心设计的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脱颖而出。
两个奥运会会徽同步征集设计,采用同一设计语言,是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同时也是近年来几届奥运会和残奥会,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设计潮流,平昌冬奥会和东京奥运会都采用了此方法。
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舞动的线条流畅且充满韵律,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为会徽增添了节日喜庆的视觉感受,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将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会徽以蓝色为主色调,寓意梦想与未来,以及冰雪的明亮纯洁。红黄两色源自中国国旗,代表运动的激情、青春与活力。在“BEI JING 2022”字体的形态上汲取了中国书法与剪纸的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冬残奥会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设计展现了汉字“飞”的动感和力度,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滑行、冲向胜利的运动员,同时形象化地表达了轮椅等冬残奥会特殊运动器械形态。上半部分线条刚劲曲折,下半部分柔美圆润,寓意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历经坎坷最终达到目标获得圆满成功。
谈及为何以中国汉字“冬”为设计创意核心时,会徽设计者、中央美院副教授林存真介绍,之所以用“冬”字,是因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当中,汉字是承载最多文化因素的重要基因,而中国书法则是中国最高的艺术境界之一。她说,冬奥会是冰雪运动的综合,会徽既要体现冰上运动,也要体现雪上运动,会徽形态来源于冰上和雪上运动的姿态,整体外形又体现了中国汉字“冬”。同时,冬奥会运动项目与夏奥会相比,所有运动项目都借助于器械,特别是在残奥会会徽设计时,增加了对雪杖、轮椅等运动器械的展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杭海解读说,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国汉字和书法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易于理解;对于外国人来说,虽然未必认识这是什么字,但可以理解书法这种抽象表达所传递出的情绪。这也是中国继北京2008年夏奥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后,在2022年冬奥会上,为奥林匹克遗产贡献的又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点和内涵的会徽。
(参考资料:徐美慧,《探访北京冬奥村:运动员如何入住》;吴为,《北京冬奥会“同心”奖牌亮相》;侯少卿,《北京冬奥制服装备亮相:设计灵感源于山水画与雪山图景》;磊崽,《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和冬残奥会会徽诞生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