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危机比内战严重得多”
2022年7月9日,一场规模空前的抗议活动在科伦坡爆发,数千名抗议者攻破了总统官邸和总统府,又放火焚烧了总理私宅。面对强大的民意压力,总统、总理双双宣布辞职。
“我住了十多年,之前也经历过当地一些骚乱和爆炸,但没有哪一次像这次这么严重。”郑绍建在当地开了一家中餐馆,自2022年4月以来,斯里兰卡经济形势开始恶化,他的生意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受影响最大的,还是斯里兰卡当地人。”
7月20日斯里兰卡议会选举维克拉马辛哈为总统以来,抗议活动总体有所减少。抗议者表示,大多数斯里兰卡人目前已经疲倦,并且感到害怕。7月27日,斯里兰卡议会召开会议,延长该国紧急状态一个月。
如果让时间倒流4年,外界或许不会想到,斯里兰卡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2018年,作为南亚地区具有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斯里兰卡表现令人侧目。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4100美元,比印度还高出一倍。就业率和银行稳健性指标也都可圈可点。然而,才不到短短4年,昔日欣欣向荣的国家就“画风突变”,不能不让人感到错愕。
“当下的斯里兰卡,是一个陷入70多年最严重经济危机的国家。”美国财经媒体CNBC指出——通胀升至创纪录水平,食品价格飙升,外汇日渐枯竭,供电供油紧张……该国总理更于近日宣布“国家已经破产”,表示“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将至少持续至2023年底。”
危局之下,民生多艰。按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说法,斯里兰卡正处于人道主义危机边缘,年初以来70%的家庭减少了食物摄入量。
除了粮食以外,燃料和基本药品库存也在迅速见底。路上随处可见蜿蜒几公里的排队加油队伍……“我必须在加油站连续排队两三天,才能加到燃油。”在科伦坡以开出租车维持生计的赫马钱德拉说,“即使如此,现在也很少有人愿意掏钱乘坐出租车,挣钱从未如此困难。”
燃料危机仍是斯里兰卡目前主要的困难之一。自2022年4月以来,斯里兰卡的外汇储备临近枯竭,政府没钱购买燃料,汽油和柴油成为稀缺品。民众别无选择,只能顶着烈日排队加油。令民众意想不到的是,从7月10日起,斯里兰卡停止向普通民众出售燃油,成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首个“断油”的国家。
包括牛奶在内的所有商品,价格是三个月前的三倍多。“一个400克的牛奶包,曾经是350卢比,但现在要1250卢比。”娜塔莎说,这里的人喜欢吃大米,过去是每公斤大米98卢比,现在是320卢比。“一切东西的物价最近都在上涨”。
为了省钱,赫马钱德拉一天最多吃两顿饭,有时就只吃一顿。“以前,我至少能和家里人吃得起一日三餐,但如今,没有收入,政府也没提供任何支持,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来自内外的多重打击
从过去不俗的经济表现,到如今政经领域双重动荡,斯里兰卡何以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局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所长胡仕胜认为,这其中既有国际形势深刻演变的外部原因,也有拉贾帕克萨施政欠妥的内部因素。相比而言,前者是更主要的推手。
胡仕胜认为,几件事对现政权的经济治理带来直接影响。
一是2019年的斯里兰卡连环爆炸案,这一造成约800人死伤的重大事件,沉重打击了该国旅游业。那时尽管拉贾帕克萨尚未上台,但无疑对他日后重振经济支柱构成考验。
二是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从多个维度打击该国经济——不仅伤及旅游业,也使大量外国务工者回到国内,导致侨汇收入锐减。疫情还引发产业链“断档”,该国经济赖以维系的茶叶出口、中高端纺织业大受影响。
三是俄乌冲突以来,全球通胀加剧、粮价油价飙升,对于需要进口物资以满足国民需求的斯里兰卡来说,这意味着外汇将被急剧消耗。此外,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引发的资本外流也使形势更趋严峻。
“这些事件对拉贾帕克萨总统可谓三连击。”胡仕胜说,事实上,自2019年登上总统宝座后,拉贾帕克萨原本具备明显政治优势——他自身有着终结内战的历史功绩和威望,2020年议会选举中,他所在的人民阵线党又以绝对优势赢得了近三分之二的议会席位,再加上为振兴旅游业而开展的基建项目也在推进,就等着“开门大吉”。“本来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最后东风没等来,来了股邪风。政治优势未能及时转化为治理实效。”
另一方面,不当的经济决策和迟缓的调整,也使危机雪上加霜。
2019年掌权后,拉贾帕克萨政府实施了大规模减税,导致国家每年损失收入超过14亿美元。另一项备受争议的政策是试图禁止进口化肥,但随着2021年水稻大面积歉收,斯里兰卡不得不花血本从海外购粮。去年11月,化肥禁令虽被撤销,但已对粮食、茶叶、橡胶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斯里兰卡的经济结构,以及“举债发展”的政策偏好,也是此次危机的诱因。
从经济结构上看,斯里兰卡以农业(渔业)、初级加工业、普通服务业为主,在经济面临大风浪的情况下腾挪空间有限,十分依赖外部市场。而当风险敞口打开时,积累的债务往往会成为压垮该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据报道,斯里兰卡政府外债规模达510亿美元。随着其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它在国际市场上更难“化缘”,由此导致其汇率、外汇等方面的恶性循环。
“化缘”艰难前路堪忧
现在的问题是,两位领导人“让贤”后,斯里兰卡的境遇能改变吗?其国内政局走势和经济前景如何?
无论谁来接手,第一要务是带领国家走出困境。
《纽约时报》预计,到2022年年底,斯里兰卡需60亿美元来购买燃料和其他必需品。在资不抵债的局面下,借助外力缓解危机,成为一种必然。否则这个国家将陷入持续动荡,沦为真正的“印度洋眼泪”。
分析认为,未来主要看域外国家美国与域内国家印度对斯里兰卡的联合作用力。印度或借此机会重新平衡与斯里兰卡的关系,获取更多政治利益。
胡仕胜认为,拉贾帕克萨、维克拉马辛哈二人都称得上政坛宿将,前者来自声势显赫的政治世家,后者曾五次出任总理。如果这两位大佬都难以收拾残局,其他家族和势力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胡仕胜判断,斯里兰卡“政治洗牌”会表现为几方面:第一,拉贾帕克萨家族的威望将受到打击——长达半年的经济停摆给老百姓留下的记忆过于深刻,恐怕需要很长时间化解。第二,未来比较可能的是,在两个议会大党中推举非家族背景的技术官僚担任领导职务。拉贾帕克萨或退居幕后,与执政者共谋国家发展大计。
林民旺认为,反对派明显要借着斯里兰卡的经济困局,一举将拉贾帕克萨家族赶下台。他下台后,美国很可能以利益为饵,利用西方主导的国际组织和经济治理架构,对斯里兰卡实施拉拢,服务于“印太战略”。
从经济前景上看,胡仕胜认为,斯里兰卡有一定的经济底子,又处于“东方海上十字路口”的重要战略位置,部分基建设施落成且有待“回本”。如果通过外界“救急”能喘过一口气,那么未来可持续发展前景是看好的。
但现在最大问题是,该国能否出现敢于承担失败风险的政客,领导民众勒紧裤腰带,度过最难熬的日子。“斯里兰卡民众应当认识到:国家越陷入动荡,国际援助力量的疑虑越会加剧;经济停摆时间越长,产业链被转移和替代的概率越大。所以政治先稳定下来,无疑是最重要的。至于经济情况,我认为可能需要至少一年才能缓过劲。”
眼下,斯里兰卡也在通过多种方式“自救”,包括考虑国有航空公司私有化、向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寻求贷款援助和债务减免、向一些国家寻求廉价能源供应等。目前,印度承诺提供约30亿美元的援助贷款、信用额度和信用互换。伊朗政府则已同意斯里兰卡“分期付茶”——以交付茶叶的方式偿还石油债务。IMF则将就一项30亿美元的援助方案与斯里兰卡继续谈判,预计今年夏天晚些时候达成初步协议。
舆论认为,目前斯里兰卡能争取到的资金,远远达不到该国在未来6个月维持运转所需的数目。无论是短期纾困,还是长达四年的“综合贷款援助计划”,IMF都可能设置比较苛刻的条件。“救命钱”可能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面向未来,斯里兰卡显得前路艰难。
多米诺骨牌要倒了?
斯里兰卡的危机,也为其他陷入困境的经济体敲响警钟。
3月以来,土耳其、埃及、突尼斯等国通胀高企,汇率暴跌,面临债务违约。4月初,黎巴嫩宣布其央行和中央政府破产。拉美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厄瓜多尔、乌拉圭等众多地区国家的外债负债率均远超20%的国际安全线水平。美联社列举的其他风险国家还包括缅甸、老挝、巴基斯坦等。
新加坡《联合早报》就提醒,斯里兰卡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这拨全球能源和粮食危机启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第一张倒下的牌。亚洲区域遭遇类似困境的国家,还包括孟加拉、缅甸和老挝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警告,近1/3新兴市场国家和近2/3低收入国家,正在或即将陷入债务困境。
联合国全球危机应对小组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94个国家中约有16亿人至少面临粮食、能源和金融体系中一个方面的危机,其中约有12亿人身处“完美风暴”国家,极易受到生活成本危机和其他长期压力的影响。
“遭受高粮价和供应短缺之苦的人口可能成为政治不稳定的火药桶。”彭博社写道。那么,斯里兰卡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吗?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前车之鉴仍具参考价值。《联合早报》指出,回想“阿拉伯之春”在北非、中东引发的政治动荡,一些国家至今未走出困局。区域性失序产生了数百万难民,不但成为人口贩卖的催化剂,还为欧洲富裕国家制造了社会和政治难题。
胡仕胜认为,一些规模较小的经济体,经济结构单一。如果政府本身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又比较差,就容易在国际大风大浪之下显示脆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斯里兰卡的遭遇应该不会是一个孤例,今年仅仅在南亚地区,就有多国出现内政不稳之象。再发展下去,恐怕欧洲都会出现类似局面。不过同样要看到的是,如果一个国家所处的地区,其产业链相对完整,那么该国遇到风险仍有望通过援助得到化解。
有分析指出,针对各项系统性风险,新兴经济体应调整经济结构,提振国内需求,健全宏观审慎政策调控。同时应充分发挥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平台作用,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为政治经济稳定筑牢防波堤。
(参考资料:施普皓,《斯里兰卡经济哪里出问题了》;孟湘君,《悲情斯里兰卡:往事与前路》;王瑭琳,《斯里兰卡危机何来?》;张沃若,《直击斯里兰卡国家破产乱局:上学、去医院免费,但高福利却拖垮了国家》;《斯里兰卡新总统确定!破产之后,这个国家何去何从?》;《疫情后,全球首个“破产”的国家诞生!总统总理辞职,斯里兰卡何去何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