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小康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
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是在战国末年或秦汉时候成书的《礼记·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的社会,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 (据《科技信息》华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