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正式入列

根据《海军舰艇命名条例》,中国海军以行政省(区)、直辖市名称来命名航空母舰。中国首艘航母被命名为辽宁舰,分析认为其主要依据在于,辽宁省是中国首艘航母的诞生地;海军培训舰载机飞行员的基地也设在辽宁兴城;加之辽宁省一直是重工业基地,为首艘航母的顺利建成做出了很大贡献。

军事专家李杰表示,山东能成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的命名原因有二:国产航母的命名侧重于沿海省份,山东作为沿海大省,有入选资格;其次,中国的第一个航母基地在山东,作为国产航母的命名“担当”,山东也是名正言顺。

2015年12月31日,中国国防部对外公布中国正在建造国产航母,至今已过四年,中国拥有首艘国产航母终于梦想成真。据国防部当时对外披露,中国正在大连自主开展设计一艘航母,排水量约为5万吨级,采用常规动力装置;搭载国产歼-15飞机和其他型号舰载机,固定翼飞机采用滑跃起飞方式;舰上将配有满足任务需要的各型设备。

官方报道显示,首艘国产航母于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2017年4月26日,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举行下水仪式。出坞下水是航母建设的重大节点之一,标志着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航空母舰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2018年5月13日,国产航母在大雾中迎来了万众期待的时刻——首次海试。海试的帷幕自此徐徐拉开,至今,国产航母共进行了九次海试。

2019年11月17日,国产航母通过台湾海峡,赴南海相关海域开展科研试验和例行训练,停靠三亚某军港。事实证明,这就是国产航母的“家”。早在2013年,辽宁舰就已经靠泊该军港进行补给。该军港是海军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型军港,具备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各种大型水面舰艇靠泊需要。

2019年12月17日,舷号为17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在三亚某军港入列,“双17”的巧合之中还有一个巧合——历史上的今天,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横跨了131年的历史,国富军强,中国海军强大起来。

军事专家李杰表示,一般情况下,航母舷号惯例都是依次延续,辽宁舰是16,山东舰自然是17。另一个巧合是军迷发现的,1888年12月17日(清光绪十四年冬月十五),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北洋海军章程》于同日颁布施行。

山东舰主要部署方向就是南海相关海域。以山东舰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坐镇南海,很可能会出现跟外军外舰“面对面”的情形。如果说辽宁舰让中国海军“试用”了航母,那么,山东舰从服役的那一刻开始,就要面对错综复杂的地区安全局势。

尽管辽宁舰驻地在北,山东舰驻地在南,隔着大半个中国,但未来中国海军必然会用这两艘航母测试双航母战斗群的战术,由一艘航母提供舰载机的舰队防空和辅助作战,将会解放另一艘航母的舰载机,更多用于进攻任务。这种战术,随着未来中国海军航母数量增多,必然会变得司空见惯;那么在此之前,双航母的甲板调度、舰载机的任务配置,这些经验就要提前开始积累了。

山东舰到底有多强?

最反映一国大工业能力的海军建设无疑又是军队命运的最好体现:美国依然对其他国家占据着极大的优势;英国则在费力维持着自己的大国地位;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列强;印度看起来对中国亦步亦趋,但只要仔细一看就能发现两国之间的巨大差距;至于俄罗斯,只能眼看着自己继承自苏联的航母遗产在缺乏资金和事故中一点点地瓦解……

考虑到中国在2012年9月才正式将辽宁舰交付部队,2012年12月才首次在航母上起降歼-15舰载机,实际使用航母的时间不长,经验也谈不上丰富。因此,出于降低风险选用稳妥的技术和设计,山东舰的整体方案都与辽宁舰高度类似。

尽管山东舰和辽宁舰在外形上颇为相似,但是有了很大的改进,最大的区别就是舰载机规模将会扩大,而舰载机的增多将会使得山东舰的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这些改进可不是简单地修改一下图纸。首艘国产航母总体总师阳斌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产航母是重新设计的船体,不是对辽宁舰的仿制,两者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内部结构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辽宁舰的前身是苏联设计的“瓦良格”号,最初方案是作为“载机巡洋舰”,飞行甲板前部有12具SS-N-19反舰导弹发射器,发射结构占据了庞大的内部空间,因此后来改装成辽宁舰后,只能搭载24架歼-15舰载机。山东舰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航母,增加了机库容积,公开信息显示,国产航母至少可以搭载36架歼-15舰载机,相比辽宁舰,数量提升了50%。

“辽宁”号滑跃甲板的上翘角度是14度,而“山东”号是12度。“上翘角度是根据舰载机上舰之后,一系列试飞所获得的数据完成设计,这也是近年使用‘辽宁’号航空母舰所得的科研成果。”军事专家李杰认为,上翘12度,对于国产航母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大大缩短舰載机的滑跑距离。

中国海军作战与装备专家王云飞认为,与“辽宁”号相比,“山东”号航母最主要的进步有三个方面——一是有更大的机库容量;二是机电系统适配性要更好,“辽宁”号机电系统有的是用原设备,有的是后加装的,在改装设计时各项战术技术指标必须有取有舍,而国产航母从一开始就进行整体设计,能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效能;三是信息电子系统,比如航管系统、战场感知系统等,国产航母又有了最新发展。

山东舰作为一个6万吨级的中型航母,与“第一梯队”美国最新服役的“福特”级超大型航母以及成熟的“尼米兹”级大型航母相比,依旧存在一定的差距。与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相比,两者吨位差不多(6万吨级)、舰载机规模差不多(40架左右),都是新设计和建造的航母。但两者主要作战任务不同。山东舰是一款以争夺海战制空权和制海权为主的“正统”型舰队航母,而女王级航母是一款强化对陆攻击能力的航母。

法国“戴高乐”号航母也是一款综合性能不错的航母,这是除美国之外全球其他国家仅有的弹射型核动力航母,但是“戴高乐”号航母的吨位较小,且核动力装置存在设计缺陷,限制了“戴高乐”号航母作战性能的发挥,与山东舰相比,可能要略逊一筹。

山东舰目前算是全球最先进的航母之一,主要得益于建造时间晚,可以采用最先进成熟的舰载设备,但山东舰并非中国海军的“目标舰”,它的建造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当未来中国新一代航母建成服役时,那时候我们将会距离“第一梯队”更近一步了。

从二战结束以后,中国成为亚洲国家中首个拥有自主建造航母的国家。这证明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大型舰船以及舰载机的能力毋庸置疑。航母专家李杰表示,这不仅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强劲,海军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达到很高程度;同时表明中国在大型舰船设计建造、舰机适配方面以及武器装备等领域自主技术的发展趋于成熟,这是开天辟地的巨大进步。

双航母双基地意味着什么

山东舰作为一艘“成熟航母”,其最关键的意义就在于配合辽宁号航母,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让解放军拥有两艘具备实战化作战能力的航空母舰。“山东”号航母的入列,令中国成为除美国、英国之外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双航母编队的国家。

中国自2004年8月确立启动航空母舰研制工程之时,就有一个十六字方针原则,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我为主、配套发展”。从这十六字方针开始,对于经略中国未来海权建设的宏大构想就开始进入了历史性的步步稳踏的推行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晨认为,新航母的建造和服役,将加快航母这一中国海军新型作战力量的成熟。新航母将和“辽宁”舰一道,加快中国航母作战理论的形成和完善,相关战法训法也能通过演练得到验证、修订和完善,使航母进一步融入联合作战体系。

拥有两艘现役航母后,航母编队的常态化和多样化部署需求,将推动中国海军的作战力量编成方式的变革。此外,两艘航母同时使用,也有利于航母相关人才培养和储备,为航母作战力量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李晨说,“新航母服役并形成战斗力之后,将提高海军落实近海防御、远海护卫的海上战略能力。”

从实战角度看,“辽宁”号从服役开始,即被定义于一艘训练舰。而单单只有一艘航母还被定义于训练舰,某种程度上无法发挥航空母舰的优势。而多艘航母无疑更有利于日常战备。即使在近海部署一段时间后,航母也需要返厂维护或进行改装。如果只有一艘航母,海上会出现空当。两艘或多艘航母能够让航母不缺位,确保日常战备,加强常规威慑和危机防范与管控。特别是——在第一岛链内部的联合作战中,两艘或多艘航母将加强海上编队防空和对海上与岸上目标突击能力,为战役指挥员提供更多战役和战术选项。

当然,更常态的一些问题,也将因为中国拥有更多艘的航母而得到更为稳妥的解决,譬如航母可参与护航、撤侨等保护中国海外利益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并通过交流访问和参与国际演训成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主要海上大国军事交流的新窗口。

拥有航母是国家“硬”军事实力的一个直观标志。军事专家尹卓近日表示,中国海军拥有国产航母以后,兵力结构会发生重大变化,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水面舰艇力量结构基本形成。

军事专家李杰也表示,双航母编队对于中国未来海上作战能力有质的提升。对于中等强度以上的地区冲突,特别是中远海作战行动,拥有45架以上舰载机才能在局部形成有效的制空、制海权,这一点依靠单航母是无法做到的,双航母编队则具备这种能力。双航母编队带来的是质的变化,可以在一个或者多个战略方向同时发力,发挥航母编队的打击威力。尤其是在中远海海域,航母更有施展的空间,这其中也包括非战争军事行动。

国产航母在三亚入列意味着中国首次在南海海域部署航母。国防部发言人曾表示,航母的家安在哪里,是根据海军建设、航母发展计划以及相关条件来确定的。分析认为,国产航母部署在三亚未来必将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李杰表示,南海海域更适合航母编队活动,能够东出西太平洋、西进印度洋,对于航母编队提升军事打击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而言是比较理想的海域;同时能更直接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此外,双航母编队的出现也使得青岛、三亚两个航母基地首次同期启用。李杰认为,航母基地一南一北有战略需求的考虑,同时,也要有安全、保障等配套设施综合因素考量。

中国海军志在远洋护卫

谈及航母,中国的舆论、学界甚至部分官员也时常将其与涉华海洋争议问题联系起来,认为发展航母的首要任务就在于解决近海海洋争议问题。事实上,解决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绝非中国发展航母的主要动机,中国奉行和平解决争端的政策,而且即便中国决策者真有心使用武力或强制手段解决与日本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海洋争端,航母也非主要作战平台。

一是随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中国政策选项越来越多。当前,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的主战飞机是以歼10、歼11等组成的三代机群,作战半径都在1500公里左右甚至以上,无论是钓鱼岛,还是南沙群岛,均在中国庞大陆基战斗机群的有效半径之内。随着歼20等四代机的大量服役,陆基航空兵在东海及南海争夺和维系制空权的作用将更大。

导弹方面,中国对周边国家形成压倒性优势,中国岸基巡航导弹、短中程弹道导弹可以通过对特定海域的饱和攻击吓阻对手。而中国近海水声情况复杂、海洋地理特殊,是中国潜艇活动的理想之所,中国利用这些潜艇可有效牵制对手的水面舰艇。另外,中国水面舰艇的战力和可用性也越来越强,大批量生产的052D型驱逐舰,还有新近亮相的055大驱,具有更强的海上综合作战能力,中国武器库拥有如此多的选择,何须劳烦航母?

航母是远洋作战的主要平台和利器,而在东海、南海这样的近海,受制于空间的限制,航母的作战效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况且,相对于中国和对手庞大的陆基战斗机群,航母搭载的几十架舰载机所能发挥的作用和价值并不大。

现代战争或军事博弈都是整个军事体系的较量与对抗,靠一两件撒手锏武器改变战争或博弈结局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同样,中国进入航母时代,未必就意味着中国战力陡增,在军事较量中对航母寄予过高的期望暂时是不现实的。客观来看,航母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和反击美国介入当然有些用,但尚处于“配角”的位置。

发展远洋海军的根本动因在于中国的利益和格局远不再局限于东亚地区,几乎已遍布世界。二战以来的现代海军发展历史表明,航空母舰几乎是远洋海军的标配,它往往是舰队的核心。建设远洋海军,就不得不发展航空母舰,对于像中国这样缺乏较好远洋支撑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身处大洋的舰队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去获取制空权和进行区域防空,而航母是移动机场,是在远海大洋夺取制空权的利器。美英等国的经验表明,即便在拥有众多海外基地和盟国支持的情况下,其海外行动依然极大依赖航母上的舰载机提供空中打击、战术掩护和控制支援。同时,航母编队还是海上的综合作战平台,集情报搜集、兵力投送、火力支援、指挥控制等功能于一体,能全面遂行防空、反潜、对岸打击和对舰攻击等作战任务。

随着现代加油机和新型打击武器的日益精巧,航母的作战半径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一般认为,大型航空母舰编队的舰载攻击机对水面和岸上目标的攻击半径可达1000海里;防御时,对空防御纵深可达300海里,对潜防御纵深可达200海里以上。未来,伴随传感器技术的提升和打击兵器作战半径的进步,航母的大平台效应还将得到更佳体现。

除了诸多的军事化功能之外,现代航母愈来愈多地承担着多样化的非军事任务,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航母是进行灾难救援、医疗援助和其他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工具。

发展航母是中国远洋战略的一部分,是中国走向深蓝,承担国际责任,成为世界大国的基础,而非为了增加与周边国家或美国博弈较量的砝码。

(参考资料:杨震,《国产航母:伸向远洋的海权之剑》;胡波,《国产航母海试:中国海军志在远洋护卫》;姜浩峰,《国产航母梦圆时刻》;朱江明,《国产航母有何不同?》;施洋,《航母山东舰,中国的第一艘“成熟航母”》; 郭媛丹,《解读首艘国产航母的战略深意》;阅江楼主,《首艘国产航母正式服役,山东舰到底有多强?》)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