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南昌起义的历史偶然与必然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那些悲壮与英勇的故事

197653位血洒疆场的英雄,他们倒下时身影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悲壮与英勇。

1950年11月23日,这一天是西方的感恩节,在长津湖南端的一个小镇上,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即将打响!

此时,美军们正吃着火鸡,享用着感恩节的丰盛晚餐!而几乎是在同一时刻,一支169人的志愿军连队,正冒着长津湖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以日行30公里的速度行军。

他们的手脚冻得像地瓜,鞋子破了,就用一块布裹着脚,耳朵冻了,就用毛巾裹住头,肚子饿了,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此刻,他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守住1071.1高地——小高岭。

战役在11月27日打响,在一天一夜的时间里,美军发起了八次冲锋,数不清的炮弹倾泻了下来!这场鏖战打到最后,三排阵地上只剩下连长一人的身影,他抱起最后的武器,一包五公斤的炸药走出战壕。

30米、20米、10米……等他走出了硝烟,美军士兵才终于看清,这位冲上来的志愿军战士要做什么。美军士兵惊慌失措,慌忙后撤,就在这时,他猛地点燃导火索。随着一声巨响,他与40多名敌人一同消失在了烟雾之中。

这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连长,就是《英雄儿女》王成的原型之一,新中国第一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

11月29日,杨根思在朝鲜战场的第26天,他年仅28岁的生命化作漫天的火光,兑现了“人在阵地在”的誓言!

1952年10月20日凌晨,上甘岭,597.9高地,一名志愿军士兵提着手雷,在照明弹的亮光下冒着炮火前进,当离敌军火力点只有三四十米时,他的两位战友,一位当场中弹牺牲,一位身负重伤、血流不止……

他奋力扔出的手雷,只炸掉了地堡的一角,敌人的机枪换了射击口继续扫射。眼看着冲上来的志愿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他咬紧牙关奋力用自己已经血流如注的胳膊撑起身体,艰难地爬向火力点,冲着敌军狂喷火舌的枪口猛扑上去!就在两挺机枪哑火的一瞬间,他的战友们冲出了战壕。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发现他仍然趴在地堡上,两手紧紧抠着地堡上的麻包,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腹,在他的背上留下了一个碗口大小的窟窿。他就是黄继光,牺牲时只有21岁,生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给我们!

美国人始终不敢相信,长津湖死鹰岭上,穿着单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冻成“冰雕”仍保持着战斗的姿势;他们更想不明白,上甘岭43个昼夜的拉锯战,他们动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山头被炮火生生削低两米,付出了两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为何就是攻不下来?

70年了,长津湖、上甘岭从来不是两个普通的地名,而是中国人的精神高地。这里的每一片雪花和每一抔泥土,都浸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饱含着他们舍生忘死的英雄气!

约18万烈士长眠朝鲜

黄继光牺牲后,年过六旬的老母亲邓芳芝,没有掉一滴眼泪,只是独自坐在村口看着儿子离家的方向。几天后,她为小儿子黄继恕收拾好行囊,再一次将自己亲生骨肉送上朝鲜战场。

1953年4月,60多岁的邓芳芝来到北京,毛泽东拉着她的手说,“你牺牲了一个儿子,我也牺牲了一个……”一个是人民领袖,一个是农村妇女,他们有着相同的骄傲,也有着相同的悲伤,在双手紧紧握住的那一刻,他们,都是失去了各自心爱儿子的父亲母亲……

1953年7月27日,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1958年3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撤离朝鲜时,黄继光的弟弟黄继恕带着母亲的思念,与哥哥生前战友一起来到了黄继光牺牲的地方。临走时,黄继恕将一捧浸染了兄长鲜血的泥土,连同找到的弹片用手帕包好,带回了家乡……

197653名志愿军英雄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

在停战之前,我军对志愿军烈士的安葬问题有过一个方案。当时部队规定,师级以上干部和一级以上的战斗英雄,遗体运回国,在沈阳安葬,团营级干部在丹东安葬。由于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各部队已简单埋葬,且很分散,烈士的籍贯分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故初步意向是停战后在各省、市、自治区修建志愿军烈士陵墓。

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他首批跨过鸭绿江,随志愿军司令部踏上朝鲜国土,任司令部办公室俄文翻译、机要秘书、作战处参谋。1950年11月25日,美军3架B—29轰炸机轰炸志愿军总部大榆洞时,毛岸英被投下的凝固汽油弹击中牺牲,年仅28岁。遗体就埋葬在大榆洞的山头上。1951年底,志愿军总部迁至桧仓。1953年7月停战后,他的遗体迁移至桧仓。由于毛岸英的特殊身份,对其安葬曾有一番争议。有人认为须安葬在沈阳,也有人建议要入北京八宝山。为此,志愿军烈士安葬工作部门对毛岸英的遗体做了运回国内的准备。

但在1954年12月,志愿军总部发电询问毛岸英遗骨是否运回北京时,毛泽东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岸英遗体就地安葬”。毛主席的这一指示,成了后来对整个志愿军烈士,确定在朝鲜安葬的原则,也为以后在朝鲜修建烈士陵园定了方向。

志愿军在朝鲜的安葬情况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的共12人,当年生还者只有彭德怀、杨育才、胡修道;烈士李家发、伍先华、许家朋、杨春增安葬在朝鲜,杨根思、黄继光、孙占元、邱少云、杨连弟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据了解,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共牺牲的烈士,除少数团以上干部和著名战斗英雄运回国内葬在沈阳、丹东等烈士陵园外,约有18万余名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

战后烈士遗骸的搜寻

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突破“三八线”,占领汉城。此后,在“三八线”以南还进行过第四、五次战役等多次作战。因此,志愿军有相当一部分牺牲在如今韩国境内。

按志愿军司令部战后通报,第四次战役志愿军共歼灭韩军和“联合国军”7.8万人,志愿军伤亡4.2万人;第五次战役歼敌8.2万人,志愿军伤亡7.5万人。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随时推进或撤退。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敌我双方打扫战场时都尽量会对战死者进行掩埋。志愿军离开时,也临时掩埋好战友遗体,以便战后妥善安葬。但战后特别是在原敌占区对零散掩埋的烈士遗骸的搜集难免会有遗漏。

1954年,抗美援朝停战后的第二年,朝鲜开城市政府当局特地在北郊“三八线”松岳山南麓的山坳里,开辟建立松岳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以便安葬从敌占区运回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

1958年10月,志愿军最后一批部队撤离朝鲜。之后,对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挖掘,朝鲜做了相应的工作。志愿军原本在板门店的军事停战委员会(简称“军停会”)有个100人的代表团,撤军后只剩下一个7人工作小组,全部由军方人员组成。留守的军方小组除负责停战后的善后事务,还负责协调接收在韩国境内发现的、经由“联合国军”方面转交的疑似志愿军失踪人员的遗骸,然后参与鉴定,并把志愿军的纪念章、标志牌等遗物移送国内。

中国小组最后一次履行职能是在1989年11月。据当时新华社报道,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检寺里的一个高坡上,朝鲜人民军的一支部队在非军事区的前沿进行修路施工时,意外发现一枚中国全国政协1951年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纪念章。当他们继续下挖至离地面约1米深处时,一具零碎的烈士遗骨显露出来,遗骨附近还有另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银行1949年发行的18万元纸币和一张“中国人民志愿军391部”字样的空白临时介绍信。“军停会”中方人员和朝鲜军方前往现场检验后认定,这是一具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挥员的遗骨。这位无名烈士终于同他生前的14233名战友长眠在松岳山下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中。

1991年3月,美国提出由韩国将军担任“军停会”首席代表,遭到朝方拒绝。其后,朝鲜撤走其驻“军停会”代表团。9月,中国方面鉴于“军停会”已实际停止工作,决定撤回原驻“军停会”的代表。中方7人小组撤回后,志愿军的名称从此成为历史。寻找、挖掘和掩埋志愿军失踪人员遗骨的工作也随之结束。

1981至1989年间,韩国共通过朝鲜向中国归还过42具军人遗骸,1997年再次归还1具。

英雄终归故乡

韩国较早就启动遗骸的搜寻保护工作,随着韩国自身遗骸发掘工作的开展以及遗骸无法送还,需要一个专门的地方予以埋葬。1996年,韩国政府设立专门墓地安葬中国军人和朝鲜军人的遗骸,并遵照《日内瓦公约》相关条款统一管理,此后进行过多次整修。2000年4月韩国专门成立负责朝鲜战争遗骸挖掘和确认工作的“遗骸发掘监视团”,其中也包括附带中国和朝鲜军人的遗骸。

1992年,中韩两国结束长期隔绝状态,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关系迅速发展,不断开展高层往来,增进互信共识,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

2013年6月,访华的韩国总统朴槿惠对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表示,愿送还葬在韩国坡州的中国军人遗骸。2013年,中韩双方本着友好协商、务实合作的精神,达成了将在韩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归还中国的协议。自2013年6月起,中韩双方进行了坦诚会商,经过双方相关部门多次磋商,最终确定交接相关事宜。

2013年年底,中韩双方就在韩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问题达成共识。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先后完成了起掘、干燥、鉴别、遗骸遗物分类整理记录及装殓等工作。韩国国防部表示,如果在发掘韩国阵亡将士时发现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韩方将按照相同的程序定期向中方归还。

2014年3月28日上午6时30分,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第一批在韩的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437具志愿军遗骸将踏上回家之路。运送志愿军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中国空军派出两架歼-11B战机迎接护航。当天上午9时30分许,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离别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回家了。

11时30分,中国政府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举行隆重的迎接仪式。12时许,礼兵护送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上灵车,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

与此同时,早已从全国各地赶到沈阳的志愿军后代们眼含热泪、臂缠黑纱,捧着菊花,举着印有“迎接亲人回家”字样的白色条幅站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前,等候这些在外漂泊了60余年的先烈英灵回归祖国……

此后,中韩双方继续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进行发掘、鉴定,每年清明节前进行一次常态化交接,第二批是68位,第三批是36位,第四批是28位,第五批是20位,第六批是10位。

从2014年至2019年,我国已经先后六批迎回59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2020年9月27日,也就是第七次从韩国迎回的共有117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和1368件相关遗物,除第一批437位外,是近年来当年度发掘交接数量最多的一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中国空军首次使用国产大型军用运输机运-20执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运输任务。

因为这些回国英烈中大部分都没有姓名,“为烈士寻亲”,是在迎回烈士遗骸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之一。去年,通过在遗骸遗物中发现的24枚可以辨识的印章,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央视新闻及多家媒体共同发起了“寻找英雄”大型媒体行动,为这些英烈寻找亲人。并最终通过DNA检测的方式,确定了6名烈士的身份和亲属关系。如今,为烈士寻亲的工作愈发完善,烈士遗骸DNA数据库也已经建立完毕。

(参考资料:刘秀峰,《18万志愿军烈士为何长眠于朝鲜》;陈无术,《70年来,朝韩两国是如何保管志愿军遗骸的?》;北洋君,《19万年轻人慷慨赴死!这一拳打出去,西方再不敢霸凌中华民族》;《志愿军遗骸归国之路》;《志愿军遗骸为何多数没有被运回国内》;《祖国从未忘记,英雄终归故乡》;《从故事中领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志愿军遗骸殡葬揭秘》;《60年回家路:解密韩国归还志愿军遗骸》等。)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