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盛开,杨柳依依,轻轻的薄雾才刚刚散尽,春晓就被一声声远近接续的鸡鸣声划破。以往这个时候,农田里、菜园里处处都有农人在忙活。但今天不同往日,家家户户不是一早忙着农活,而是纷纷赶去一处帮忙,有人忙着张灯结彩,有人负责杀鸡宰羊,还有人煮着各种美食。
原来,这处人家的小伙子已经长大了,今天是他娶亲的日子。一早,他就带着迎亲的队伍,去接新娘子了。
不久,新娘子踏入家门,大家便吟唱起《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除了歌咏新娘子的青春美丽,也在祝福新娘为夫家注入了一股清新气象。有了这样的新娘子,夫家必能更加兴旺、更加昌盛。
传统五伦中,夫妇居首位。有夫妇,才有家庭;有了家庭,才能发展出父子、兄弟等伦常。家庭也是生命的最大寄托,外在的世界纵然再缤纷多彩,身心回到家里才能得到最完全的倚靠。只有兼顾五伦,家庭才会真正和谐;家庭和谐了,社会的秩序也就跟着和谐。
《桃夭》一诗深刻地表达了古人对婚姻的重视、对家族兴旺的重视。言下之意,择偶绝不是只感性地倚靠感觉,还要更深远地考虑其对家庭、家族所形成的影响。
简单来看,“桃之夭夭”是形容桃树的青春、茂盛和生气勃勃,“灼灼其华”是形容桃花盛开得极其鲜艳。“宜其室家”是说娶了这美丽、温柔的新娘后,肯定会给家庭带来兴旺;夫妻相处,也一定会特别和谐。
新娘为何能给家族带来美好?第二章便把灼灼其华的桃花直接引到了“有蕡其实”的桃子,意寓着这场婚姻必能带来多子多孙的福气。“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是形容艳丽的桃花结出累累的果实,红白相衬十分好看。
“其叶蓁蓁”是形容桃叶的茂密和繁盛,用以比兴这场婚姻能为家族带来繁茂与兴旺。强调“其叶蓁蓁”,除了为一叠三唱,也意在强调家族因有孝子贤孙才能兴旺繁衍。若想如此,家庭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视。把家给理好,不仅是把子女养育好,更重要的是把子女教育好。
从中不难发现,婚姻不单单只有女子找到归宿,男子想成家立业也得先正确择偶。一旦迈向婚姻,男女都得要有健全的思想和信念,日后才能在各项考验中齐心巩固好家庭。
今天,这样的观念和思维仍然应当得到重视和传承——好的家教,来自好的家庭;好的家庭,要有贤淑的妻子、负责的丈夫。这也就是古人把“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视为对新婚美好祝福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据《解放日报》 周敏华/文)
【知道】
“菜”到清朝才有荤意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都包括。但在古代,“菜”一点荤味也没有,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荤的味道。
《说文》曰:“菜,草之可食者。”《荀子·富国》记载:“古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这里的“菜”都是蔬菜之意,没一点肉味。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那时蚌肉“贱之如菜”,但并未将肉归入“菜”中。把荤素都称为“菜”,应源于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满菜多烧煮,汉菜多羹汤……”这里的“菜”已荤素全包,从此“菜”的范围扩大起来。
(据《作文周刊》)
【溯源】
“原来”原来叫“元来”
读古书原文时,你会发现,在明朝以前是见不到“原来”二字的,全都是“元来”。是古人弄错了吗?
当然不是。《尔雅·释诂下》说,“元,首也”,“元”字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头”、“脑袋”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句;《孟子·滕文公下》有“勇士不忘丧其元”句,这里的“元”用的都是本义。
《说文解字·一部》说,“元,始也。从一从兀”,其实解释的是“元”的这个引申义。春联中有一个全国通用的名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这里的“元”其实就是“开始”。唐人章碣《焚书坑》诗中有“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之说。南宋诗人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元”(后人将诗中的“元”改为“原”)也用得非常贴切准确,改为“原”后意义反而不明。
今天所用的“原来”一词,其本来的写法应该是“元来”,是因为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讳,才改写为“原来”的。“元来”不但冲撞了朱元璋的名,更可怕的是它还暗含“元朝回来”之意。但这普通的常用词不能不用,况且过去的重要文献书籍中还大量存在,怎么办呢?有一位大臣便建议将“元”改为“原”。朱元璋听了大喜,随即诏令“原来”通行天下。“元来”从此绝迹。
对此,清代学者郝懿行在《晋宋书故·元由》中说得很清楚:“今人为书,元俱作原字……盖起于前明初造,事涉元朝,文字簿书,率皆易元为原。”
(据《百科知识》张 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