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9月28日,上海《民国日报》在头版登出了一条“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
初看这则一百来字的广告,似平平无奇,毕竟,在上海这座远东国际大都市内开办一所外语学校,并非什么稀奇事。但熟悉广告中提到的这个地址的人,也许会咂摸出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不久前正是戴季陶的居所,那里的玻璃窗上,还留着他当年兴高采烈时龙飞凤舞般题的诗。此时,戴季陶已经抽身离去,接手这幢房子的新的承租人,是维经斯基的助手杨明斋。
不过,杨明斋只住在楼上小小的亭子间里。那里放着的一张写字桌、一张单人铺,便是他的一切。
而楼下的客堂间,已经放上了一张可供12个人同时围着进餐的紫红色的大圆桌。灶间,安上了大锅,还有专门烧饭的人。楼下的厢房里,则放了一排排课桌、长凳,挂起了黑板。楼上的厢房、客堂间,更是架起了棕绷,架起了铺板,变为学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