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筹备了六年,埃及开始“迁都”

埃及政府部门将搬入一片沙漠之中。自2015年以来,埃及政府一直在开罗以东沙漠地带规划建设一座新的行政首都,以疏解开罗因人口密度过高而导致的拥堵。此前,埃及总统府发言人巴萨姆·拉迪补充称,等到政府大楼等基础设施准备就绪后,政府将首先迁往新行政首都,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试运行。埃及住房部副部长阿巴斯表示,将有约5万名政府工作人员首先迁往新行政首都,平均而言,各部门约有200名到300名工作人员。

“迁都”于2021年12月正式启动。埃及《第七天周刊》撰文评价称,“迁都”反映了政府机构采取行动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新的行政首都象征着新的共和国。”还有埃及媒体称,新的行政首都将成为埃及的“国家圣地”,是梦想、抱负、成就和创造力的体现。

不过,也有观察人士认为,“迁都”仍面临着许多难题,有待政府克服。中东“观察”新闻网指出,50个大使馆的建设工作即将于2022年年中完成,但并非所有大使馆都有迁移意向,部分国家并不愿意花费高昂成本迁出开罗。另外,还有些开罗居民或不想居住在新行政首都,届时有些人每天须往返两地工作生活,因此怀疑搬迁的可行性。

此前,埃及政府在网站上宣布,举行新行政首都征名比赛。网站信息显示,在筹备建设新行政首都的过程中,埃及政府邀请所有埃及民众、社会团体和企业提出想法和建议,选择城市的名称、起草宣传标语以及设计独特的视觉形象,以此反映出埃及对建设智能城市的愿景,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建设和发展。经专家小组研究后,提出新首都最佳名称的获胜者,将获5万埃及镑(约合人民币2万元)奖金。此外,新首都最佳广告活动设计奖为10万埃及镑(约合人民币4万元)。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支点国家,埃及建设新的行政首都,就有中方企业参与这一过程。2016年1月21日,在中埃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与埃及住房部签约,承建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CBD)项目,这是当时中国企业在埃及签订的最大金额的项目合同。

据新华社报道,该项目位于新行政首都一期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50.5万平方米,包括一栋大楼、12栋高层商业办公楼、5栋高层公寓楼和2座高档酒店,共计20个高层建筑单体及配套市政工程,总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

时任埃及住房部长穆斯塔法·马德布利曾表示,项目建成后,埃及将真正拥有世界级的高档中央商务区,坐拥非洲第一高楼,并带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带和红海经济带开发,助推埃及国家复兴计划的实现。

2021年6月17日,“非洲第一高楼”——埃及新行政首都CBD项目标志塔举行封顶仪式。CBD项目标志塔地下2层,地上78层,结构高度373.2米、塔冠最高点385.8米,均超过埃及和非洲现有最高建筑的高度,成为埃及新行政首都的标志性建筑。

 生活在开罗,太挤了

开罗,曾畅饮过历史的醇酿。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在尼罗河两岸建立新都“白城”,古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若从当时算起,开罗的历史可追溯5000多年以前。

969年,法蒂玛王朝发兵征服埃及,在弗斯塔德东北几千米的地方筑起新城开罗。据传,建城之夜,象征“胜利之神”的火星在夜空中闪耀。4年后,开罗成为国都。之后,这个城市先后经历了艾尤布王朝、马木鲁克王朝,成为新兴的东西方贸易中转地,由此迎来“黄金时代”——成为中世纪少有的大城市。

1798年,法国入侵埃及,短暂殖民带来的破坏与建设,从理念和行动上,将这个古老国家推上了现代化之路。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建立起阿里王朝,并以开罗为都推行现代化改革,这座城市再现生机。之后,开罗城由此不断扩大。

1952年独立后,政治和社会趋向稳定,使开罗人口大增。70年代,埃及的城市化起步,“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开罗步入世界大都市之林创造了条件。人口爆炸问题随之而来。1970年,开罗人口约为590万;1980年升至972.4万,增长率远超同期发达国家。

埃及人口约1亿,每年增加的人口超过200万,未来40年内总人口将达到2亿,其中大部分都生活在仅占全国面积4%的尼罗河沿岸。大开罗市区目前的人口超过2200万,已经严重超过了适宜居住的警戒线800万人口。预计到2050年,开罗人口将达到4000万。埃及总理马德布利指出,人口增长已经成为埃及面临的最大挑战,影响到埃及的国家安全。

《一千零一夜》将开罗形容为“世界之城”, “从未见过开罗的人,就等于没有见过世界的人”。作为北非和阿拉伯世纪最大的城市之一,开罗是遭受战争破坏最少的古城,历朝历代都只是翻修和扩建,中心旧城区还保留着中世纪的风貌。也许外人很难理解离开千年文化名城的原因,实际上现代开罗一直经历着“城市浮肿”的痛症。

由于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难以开发的沙漠,尼罗河三角洲的黄金地段成了唯一可发展的大都市圈。因此开罗的野蛮发展,以及过去半个世纪内人口爆炸式增长,导致了人口管理困难、住房问题严峻、失业率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体感最明显的是,古老的城市基建,比如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根本无法应对现代埃及人的需求。整个开罗就生活在混乱和无秩序的骚动中,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总是需要修,夏天电力供应紧张,经常被迫拉闸限电。

城市无统一规划,路面窄,地铁线只有三条,登记上牌车辆却超过了1000万辆。很多马路和高架道路也没有行车线,汽车和三轮车、摩托车、小电驴、真驴拉车、买菜的市民,在路面你争我抢。难怪一塞车就是一个小时。

虽然挤来挤去,埃及人的居住首选城市仍然是开罗。目前市区有超过2000万人口,远超可以承受的800万的限度。预计到2050年,开罗人口将翻倍,跻身地球最拥挤的城市。

土地资源供不应求,拆后重建的计划又因文物修复、产权纠纷等令当局无从下手。没有安稳的住房、粮食靠进口、年轻人难以就业,三分之一的开罗人还生活在贫穷线之下。

所以,贫民区才是开罗的真实写照。为了住下尽量多的人,贫民各出奇招。既有和臭气熏天的垃圾场同眠的垃圾分类社区,又有在平房顶疯狂加建违建的天台区,还有人均面积相对宽敞、古墓改建的死人城。

在德国制作的纪录片《开罗的屋顶》中记载,开罗众多本来设计为晒台的大楼平顶上,如今成为约十几万人的住所,拥挤状况比任何集体宿舍都恐怖。

 埃及新首都,对标新迪拜?

横跨天际线的摩天高塔群,反射着炎热刺眼的阳光,科技与现代感共存的埃及新首都在沙漠中显得格格不入。这座耗资450亿美元建造的新首都,占地700多平方公里,比一个新加坡还要大,可容纳700万人口。

新首都向最豪华最能体现现代文明的迪拜看齐,像直接穿越到了几十年后的未来埃及。

富丽堂皇的总统府,极具设计感的八角大楼国防部,全国最大的清真寺和大教堂。国际大都会必备的突破云霄的超级高楼也不可或缺,新首都拥有全非洲最高的标志塔(Iconic Tower)。借助基建高手的外援,埃及也可以拥有一边治沙一边盖楼的技术。在这78层的高塔里,配有写字楼、公寓、酒店、观景台,足不出户便能实现上班、娱乐、居住垂直移动。

预计2030年将会落成的Oblisco Capitale更是代表这头北非雄狮的野心之作。大厦融入法老方尖碑设计,预计高1000米,建成后将超越迪拜的哈利法塔,成为世界最高的建筑,俯视整个阿拉伯地区。

不仅是追求高度,打开设计蓝图,就会发现新首都的定位是“智慧城市”、“花园城市”。建新首都是用现在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给古老的国家换一个能再用几百上千年的电子名片。

整个城市实现5G网络完全覆盖,路灯等公共设施可发射Wi-Fi网络,方便市民在街上上网。6000多个摄像头遍布全城,监控路面管理车流。实现智慧交通的同时,可预防犯罪活动。

新建大楼都配有温控系统,可以根据气候变化自动改变温度。屋顶标配装上了太阳能板,公共汽车都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真是科技节能一键到位。

公寓楼将统一使用智能门锁,连接手机APP还能把住户的投诉发给物管处。店铺将全面实现无纸化支付,居民只需用智能卡和手机便可处理日常的大小事务。

绿化方面,新首都将打造一个面积为纽约中央公园几倍的公园、一条35公里长的人工景观河道。商务区20座摩天大楼,一个比加州迪士尼乐园大4倍的游乐园,还有机场、歌剧院、博物馆、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城内单轨列车等等,全都给豪爽地安排上了。

设计团队胸有成竹,感觉有了新首都,“埃及将进入摩天大楼和超高层建筑的新时代”,游客和外商将重新认识埃及。

虽然连接新首都和开罗的轻轨、高铁等交通造价高昂,但是交通部部长Kamel Al-Wazir坚决相信物超所值,新首都的建成将拉动就业、投资、旅游观光,给死气沉沉的经济带来希望。

新首都的选址也挺讲究的。选择生气勃勃的尼罗河和黄金水道苏伊士运河之间,新首都已经具备成为全非洲交通货物枢纽、商业中心的先决条件,就差几条铁路把沙漠贯通。

这项劳师动众的迁都工程,总统塞西在几年前就早有计划。因疫情建设进程被延后,原定于2020年的一期交付计划,在2021年才能进行。

理想很美好,现实中新首都只有建筑工人的身影和扬尘。目前只有政府办公区的大楼相对完善,商务区配套、文化娱乐区,还有庞大的绿化带暂时不见踪影,新首都的建筑不少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解锁。

埃及官方迫不及待地邀请各领事馆一起搬家,却迎来了各家礼貌而抱歉的微笑。虽然有40多个国家同意,但实际上动身的只有5位勇者。由于新首都一半的美好只能靠想象,大部分使馆都还处于观望状态。

 沙漠中的绿洲,还是海市蜃楼?

虽然在拥挤不堪的生活中反复,对于离开开罗、前往尚未完全建成的新首都,埃及人的意见众说纷纭。一盘散沙一样的开罗问题,缠绕着埃及人已经几十年了。

海对岸的澳大利亚、巴西和印尼都有迁都计划。把行政中心和文化经济中心分开,一方面能加快行政办公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像里约热内卢这样的文化旅游中心继续发光发热。

埃及人征服沙漠的野心从未停止,为了缓解开罗的拥挤,40年前埃及政府就开始在开罗附近尝试建立卫星城,希望将开罗的人口重新分配到新城市中。上世纪70年代,距离开罗一小时车程,以蓝领工业城市著称的城市10th of Ramadan投入使用。城内有塑料、造纸、医疗用品和服装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也只有约60万人居住。居民认为最艰辛的事情,就是离开了开罗的亲戚朋友的孤独,认同这座安静的小城镇根本无法吸引更多的开罗居民。

另一个失败的案例是Sheikh Zayed市,原本希望分流百万人口,结果变成渴望逃离首都的富裕开罗人的后花园。豪宅林立,高尔夫球场、游泳池和人工湖一应俱全,最终变成了封闭式城市。富裕居民开车能进入内部商店和诊所、高档购物中心,封闭的围墙外只能瞥见绿色植物。

比起说一个连贯的整体,这里更像是一群人迹罕至的封闭岛屿和豪华广场,因此大部分开罗人对此无感,要么住不惯要么住不起。

目前对于新首都,不少埃及人持悲观态度。新首都预售的房屋价格就让人觉得高不可攀。一套两居室公寓售价约为5万美元,无论是对不少年收入在2800美金左右的普通人还是年收入在3000美金的公务员来说,都只能望而却步。就更不用说隐形的通勤费用和可预期的高物价。

虽说当局推出了房贷的补贴政策,但疫情之下,不少埃及人出国打工的机会骤减,收入进一步缩水,谁还会考虑一个几十年的贷款买房呢?看着挥金如土的新首都,埃及人担心这将变成又一个富人专属的城市。

有批评称,埃及新行政首都建设成本惊人,但只是“面子工程”,这些钱本可用于重建经济,对开罗进行整修。还有人认为,由于过去的首都太过“深入人心”,这座新城市可能会不具备与开罗的竞争力,就像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无法抢走里约热内卢的“热度”一样。

另一方面,埃及国内不少声音对新首都的开放大加赞誉。埃及当地媒体称,新首都应该成为埃及的“国家圣地”,是梦想、野心、成就和创造力的体现。塞西则多次表示,新行政首都的开放将标志着一个“新国家、新共和国的诞生”。

对此,中国前驻阿拉伯国家大使安惠侯认为,塞西的表述意味着他的雄心壮志,表明他开创新思路,书写新篇章的希望。未来的新首都从建设上看,一定更为现代化,城市布局也肯定比老首都更科学、更漂亮。但从历史、文化、情感上来看,新行政首都可能一时仍无法替代开罗。

“‘迁都’是一件复杂的大事,会带来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因素,还要靠实践来检验。不过,埃及‘迁都’总体来说应该还是利大于弊,新的面貌、新的前景可能会胜过旧的怀念和不舍。”安惠侯说。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李伟建也认为,“迁都”有利于提升埃及形象,推动埃及国内的建设与发展。

一来,新行政首都将代表着新起点和新形象。未来国际媒体报道埃及时,人们将看到全新的现代化都市,而不是过去的老旧形象。二来,埃及政府部门率先搬迁,也能起到一定带头作用,推动更多年轻人和企业入驻新都。三来,塞西上台后,埃及近年来已将更多精力集中在国内建设发展上,新首都的部分建成也意味着埃及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李伟建表示,由于外部势力主导的地缘政治斗争,阿拉伯国家普遍存在“轻发展”的问题,导致国内贫富差距鸿沟。近年来塞西关注国内发展,埃及的GDP增长已领先阿拉伯世界,因此未来可能会引领一批阿拉伯国家走上重视国内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笺语,《埃及新首都,看起来就壕到住不起》;李雪妍,《埃及政府“跑了”?》;裘雯涵,《埃及终于要“迁都”了,为何“抛弃”千年古城开罗?》;栾若曦,《筹备了六年,埃及开始“迁都”》。)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