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首次“经济世界大战”已经打响?

制裁大棒是美欧实施报复的惯用手段,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发生后,西方多国更是展开了对俄罗斯经济的连番施压。目前的局面不是8年前简单的历史重演,因为美欧的制裁尺度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其目的是“在政治、金融和经济上孤立俄罗斯”。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文章称,随着俄乌冲突的发生,第一次世界经济战争于2022年2月24日爆发。这对战场产生了直接影响,最初的闪电战正在变成一场长期消耗战。所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经济制裁“等同于西方宣战”,他公开承认制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击俄罗斯经济。

全球化决定了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世界大战,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受到影响。即使是印度村庄里用来烤面包的面粉,价格也翻了一番,并且还有缺货的担忧。乌克兰和俄罗斯占小麦产量的32%,玉米产量的18%。但受影响的不仅是谷物和能源产品,还包括所有原材料,以及化肥、货运和国际贸易,更不用说金融、技术和网络安全了。构成我们当前经济生产链的所有要素都受到了影响,转眼间所有物价都在暴涨,而这还只是开始。

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供应冲击,它影响到所有经济领域。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地球大部分地区出现短缺和饥饿。世界正处于真正的十字路口,面对两难境地:要么实施制裁并禁止与俄罗斯进行贸易,承受价格上涨、失业率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后果,要么允许贸易并资助对俄罗斯的战争。

美国总统拜登和英国首相约翰逊已决定禁止与俄罗斯的所有贸易。不仅禁止天然气和石油交易,大多数俄罗斯银行都已从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系统中移除。该系统汇集了世界各地1.1万家实体,这将使任何产品的进出口变得极其困难。

意识到上述后果后,普京宣布,对于暂停在俄经营的企业,计划将其资产收归国有,这些企业将转由俄罗斯人或者印度等友好国家的专家经营管理。俄罗斯暂停付款(即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也一直存在,这意味着西方主要企业将无法收债。这一资金断裂将在世界金融领域引发灾难。

短短两周内,世界已从全球贸易转变为集团经济。作为欧洲主要粮仓以及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国以换取资金和技术的俄罗斯,已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这意味着,如果中短期内局势得不到解决,欧洲将注定成为高度依赖美国集团的地区。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文章称,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人认为,战后比战争时期还要艰难。有更多的仇恨,更多的饥饿和死亡。因此,即使俄乌达成停火并签署停战协议,第一次经济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仍将无法解决。

 “金融核弹”或导致美元霸权遭反噬

2月26日,美国和欧盟、英国及加拿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部分银行使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国际结算系统,作为针对俄罗斯的最新制裁手段,同时对俄罗斯央行实施“限制性措施”,防止俄罗斯央行以可能破坏制裁的方式部署其国际储备。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把俄罗斯银行从国际金融系统中隔离出来,将阻止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部分金融交易,从而有效地阻止俄罗斯的进出口。

切断金融机构与SWIFT系统之间的联系,实际上就切断了金融机构与全球银行系统间的联系。如一家金融机构无法使用SWIFT系统,则其基本上无法进行跨境收付款,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实际上,俄罗斯政府早已将脱离SWIFT系统作为一种假设,对其不同场景进行研究分析,替代方案包括俄罗斯央行的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

中国社科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钟飞腾介绍,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之后,已有若干俄罗斯银行被限制利用该系统进行结算、在不同国家间转移资金。俄罗斯对此也做了一些准备,包括成立自己的国际交易清算支付系统,参加方主要是与前社会主义国家和金砖国家。

彭博社援引俄罗斯前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俄罗斯部分银行失去对SWIFT的访问权将使俄罗斯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减少5%之多。有评论认为,使用SWIFT作为制裁俄罗斯的手段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有分析指出,如果切断俄罗斯部分银行和SWIFT的关联,将会促进俄罗斯等国进一步寻找SWIFT系统替代方案的发展,这也会侵蚀由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削弱美元的话语权。

美国专家指出,美国联合欧盟、英国、加拿大等国首次针对二十国集团成员的央行进行制裁是前所未有的,将央行储备资产“武器化”的做法将威胁地区和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从长期来看,美国过度和滥用金融制裁措施将推动一些国家继续采取去美元化战略,这将逐步削弱美元霸权及其世界储备货币地位。

国际金融协会指出,为削弱美国制裁效果,2014年以来俄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大幅削减了外币债务;俄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也大幅减持美国国债和美元资产,增加黄金储备;同时,俄开发了本土版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以部分替代SWIFT支付系统,积极寻求以卢布和其他货币进行贸易结算。过去几年,俄罗斯积累的约63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为俄抵御经济制裁提供了重要流动性支撑。

从长期来看,美国过度和滥用金融制裁措施,将激励一些国家继续采取去美元化战略,与美国金融体系进一步脱钩,这将逐步削弱美元霸权及其世界储备货币地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自欧元诞生以来,美元资产在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已从71%降至去年第三季度的约59%,为26年来新低。这期间,欧元资产所占比例维持在20%左右,人民币等其他货币资产所占比例则升至约9%。这表明各国央行在逐步减持美元。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加里·赫夫鲍尔认为,长期来看,美国肆意挥霍造成财政赤字大幅扩张、广泛使用基于美元的金融制裁,以及欧元和人民币等储备货币地位的提升,都会对美元的现有储备货币地位构成威胁。

 俄乌冲突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短期看会影响全球小麦市场的稳定,扰乱化肥市场,长期看将影响下一个种植季节的农业生产。不加区分地滥施制裁只会进一步加剧风险,正在忍饥挨饿的人们将成为主要受害者。

俄罗斯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而乌克兰的黑土地面积占全世界黑土地面积的23%。凭借着肥沃的土地资源,乌克兰成为全球农产品主要出口国之一,被誉为“欧洲的粮仓”。

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俄罗斯和乌克兰是许多重要谷物和油籽的出口大国,其中小麦、大麦、葵花籽和玉米的出口量均居全球前五名。俄罗斯小麦、大麦和葵花籽的出口量分别占全球贸易的24.1%、14.2%、23.1%;乌克兰小麦、大麦和玉米的出口量分别占全球贸易的10%、12.6%、15.3%。两国还是葵花籽油的重要出口国,乌克兰葵花籽油出口占全球市场的49.6%,俄罗斯则占23.1%。

许多国家对来自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农产品高度依赖。比如,北非和中东地区50%以上的谷物需求以及大部分小麦和大麦需求需要通过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进口满足。此外,乌克兰还是欧盟、中国以及包括埃及和利比亚等在内的多个北非国家的重要玉米供应国。

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约占全球天然气贸易的20%,欧盟目前40%的天然气需从俄罗斯进口。制裁可能会将天然气价格推至更高水平。

天然气是生产氨、尿素等氮肥的重要原料。俄罗斯是氮肥和钾肥的重要供应国,其出口份额占全球氮肥贸易的15%、钾肥贸易的17%。白俄罗斯则占全球钾肥出口市场份额的16%。对这两个国家的制裁将进一步限制全球化肥供应,推升全球化肥价格。

化肥短缺将对全球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不少发展中国家对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化肥进口依赖程度非常高,如中非共和国、蒙古国对俄、白俄两国氮肥的依赖度超过90%,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等对其依赖度也超过80%。化肥价格高涨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发展中国家化肥使用量减少,增加粮食歉收的可能性。

目前的俄乌冲突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威胁,而滥施制裁将会进一步加剧风险。对粮食、化肥等部门实施制裁只会让世界粮食短缺程度日益加深,那些正在忍饥挨饿的人们将成为主要受害者。

为应对俄乌冲突带来的粮油价格飞涨问题,一些国家采取了限制农产品出口的措施。如实施出口许可证制度,减少出口配额等。这些以邻为壑的政策和措施将对粮油进口国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脆弱的非洲国家。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总裁吉尔伯特·洪博表示:“对那些被直接卷入的人来说,冲突已经是一场悲剧了;对于那些已经在艰难地养家糊口的人来说,冲突持续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乌克兰40%的小麦和玉米出口到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已经在竭力解决饥饿问题,粮食进一步短缺或价格进一步上涨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国际能源格局发生剧变

作为全球最大能源出口国之一,俄罗斯2021年同超过30个国家开展能源贸易。随着西方对俄多领域发起制裁,俄罗斯、美国和海湾国家在全球能源贸易中扮演的角色正在改变。    

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俄专家的分析称,目前东欧和中欧的所有炼油厂在技术上只能使用俄罗斯石油,美国或中东地区的石油与俄石油成分不同,这些工厂必须经过现代化改造才可使用,以目前的电力和燃料价格,欧洲根本负担不起。

据俄罗斯联邦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年俄罗斯出口原油近2.3亿吨,供应给世界36个国家。总体而言,欧盟国家占俄石油交付量的47%。2021年俄管道天然气出口量为2035亿立方米,价值约555亿美元,其中对德国供应482亿立方米,位居首位。同时,俄液化天然气出口量6610万立方米,供应给22个国家。前三大买家依次为日本、中国和法国。

“如果西方对俄罗斯能源进口实施禁运,世界油价将上涨至每桶300美元。”俄新社报道称,对于欧盟讨论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俄副总理诺瓦克表示,俄罗斯将使石油出口多样化,俄罗斯石油公司已经在研究这个问题。

“由于欧洲企图拒绝从俄罗斯购买能源,俄罗斯在石油市场上找到欧洲替代者”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称,俄罗斯对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费国印度的石油出口在3月份翻了两番,这是俄能源供应方向正在重塑的一个迹象。3月份以来俄罗斯每天向印度运送36万桶石油,是2021年平均水平的四倍。

与此同时,为促进贸易,印度和俄罗斯正在考虑改用卢布和卢比结算石油贸易,而非以往的美元结算。俄国家能源安全基金专家尤什科夫称,大量原本运往美国的俄罗斯石油正在转向印度。虽然欧洲还未正式禁止进口俄石油,但由于担心风险,欧洲买家在现货市场上购买的俄石油大幅减少。俄专家预测,世界能源流向的重新分配已不可避免。沙特在美国能源市场上已经取代了俄罗斯。

国际地缘政治的溢出效应越来越明显,石油等能源价格一步步被推升,每桶100多美元的油价使得石油资源丰富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拥油自重”,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自身能源大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凸显。

据中东媒体报道,近日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政要纷纷访问中东,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找油”,说服产油国扩大产能,对冲高油价对石油进口国经济造成的巨大压力。沙特《经济报》称,欧佩克已于3月31日召开会议,预计承诺每月额外向全球市场增加40万桶的原油供应。不过西方国家的交易员和分析师表示,这一增产幅度太小,不足以降低油价。

俄罗斯能源贸易遇阻之际,同样是能源生产大国的美国成为国际市场的焦点。“美国石油钻井平台的数量在过去六个月增长约20%,但大部分是为了弥补疫情前钻井数量的缺失。不要指望产量马上会出现大幅增长。”美国分析人士称,此前国际油价持续下行且市场需求疲软,不少油气生产企业大幅削减生产投入,产能较原先下滑。同时,受新冠疫情冲击,美国整体供应链紧张失衡,油气产业很难立即提升产能。

不过,有分析称,美国增产原油的决心不会轻易改变。目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原油生产国。从长期来看,美国油气主要为页岩资源,开发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国际油价提升,美国页岩油气资源开发,特别是独立厂商的扩产热情正在提升。

 制裁是一枚回旋镖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国际关系专家爱德华·菲什曼和克里斯·米勒提醒,美欧想“让俄罗斯承受痛苦”,自己也将承受压力,即使他们有办法将制裁对西方经济体的影响降到最低。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格奥尔格·扎克曼则预计,制裁“将产生巨大的长期影响,并且很快就会产生强烈的价格影响,首先是能源,然后渗透到整个经济”。

专家表示,美欧若限制进口俄罗斯能源产品、限制对俄罗斯能源部门投资,不仅会严重影响欧洲各国的民生,国际能源、粮食化肥、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将上涨,拉高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特别是 PPI(生产价格指数)通胀上升,中下游企业将被迫接受较高的成本,企业利润承压。

今年以来,英美两国的通胀水平迅速攀升,目前都维持在7%左右,位于历史高点。据多国金融机构分析,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是当前美欧国家通胀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专家预测,未来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加剧美欧等国通货膨胀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欧央行可能会被迫更快地紧缩货币政策,导致全球市场利率快速上升,对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德勤首席全球经济学家伊拉卡利什认为,美西方对俄制裁可能引发全球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不仅导致多国通胀水平加速上升,还将造成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卡利什指出,制裁俄罗斯后,美国将承担石油和关键商品价格上涨的后果。俄罗斯是制造半导体和电池等产品所需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国。作为反制措施,俄限制相关原材料出口将造成价格上涨和供应短缺,损害美国企业利益。同时,美欧间的紧密经贸关系意味着,对俄制裁若严重损伤欧洲经济,也将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外溢效应。

欧美多国对俄关闭领空、全球主要航运公司中止与俄相关业务等制裁措施将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导致在疫情中受中断的供应链难以恢复正常。行业人士认为,上述措施将降低全球航运效率、增加关键商品运输成本并引发航运业劳动力短缺。货物积压和运输延迟已达空前程度,同时油价飙升正继续提高运输成本,加剧航运业困境。



(参考资料:邓仙来、许缘,《对俄实施经济制裁无益全球经济复苏》;黄河, 《俄多措应对制裁冲击 美欧经济长期恐遭反噬》; 黄培昭、柳玉鹏、甄翔、王会聪,《俄乌冲突持续,国际能源格局发生剧变》;李学华,《俄乌冲突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蒋梦莹,《美欧对俄切断SWIFT,会带来哪些后果?》;何泠瑶、黄心怡,《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持续升级 会引发全球经济海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