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在线看

原创  摩天大楼的“挣扎”:高楼崇拜背后的危机

1970-01-01 作者: 查看次数:次
导读

为瑞典、芬兰加入北约“开绿灯”背后的交易

6月28日,土耳其、瑞典和芬兰三国政府首脑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进行谈判,随后土耳其撤回了否决决议,同意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在俄乌冲突爆发4个多月后,北约再次扩员的“最大障碍”解除,该军事集团准备迎接两位新成员。

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发布声明称,三方确认土耳其将支持邀请瑞典和芬兰成为北约成员国。备忘录中还强调,三国承诺在应对各国安全面临的威胁中相互支持,包括合作应对恐怖主义。

另据土耳其阿纳多卢通讯社报道,备忘录内容主要包括,瑞芬两国将明确谴责所有恐怖组织针对土耳其进行的袭击,承诺阻止库尔德工人党和其他相关组织及个人的活动,并且将不会支持“居伦运动”。瑞典政府确认将加强反恐立法。土耳其、瑞典和芬兰还确认三方之间取消武器禁运。

俄乌冲突背景下,极大改变了北欧两国的政治话语和公共舆论,促使两国转变长期以来的中立国立场。5月18日,瑞典和芬兰正式宣布申请加入北约。但申请遭到北约成员国土耳其的强烈反对,主要矛盾在于土耳其反对两国支持库尔德工人党及其分支。由于北约扩员必须获得所有30个成员国的一致同意,土耳其一度成为“入约”的最大障碍。如今土方松口,外界预计将加速推动“入约”进程。

分析指出,埃尔多安之所以为瑞典和芬兰“开绿灯”,是因为他的“愿望清单”部分得到满足。针对土方的反恐诉求,瑞典政府此前宣布将对该国反恐立法进行修改,新立法将从7月1日起生效,此举被认为是瑞典为“入约”而作出的重大让步。

瑞典和芬兰还将放宽对土军售,有利于土耳其的国防建设。此前,因为库尔德工人党问题,两国与土耳其龃龉已久,军售项目均被搁置。与此同时,土耳其希望借此削弱北约整体对库尔德武装的支持。

多年来,库尔德工人党一直在寻求建立“独立国家”。对土耳其而言,这相当于要失去一部分土地和人口,是无法让步的原则问题。“而瑞典和芬兰恰恰公开支持库尔德武装,土耳其对此无法不闻不问,必须借助这个机会把利益表达出来。”

此外,安卡拉还欲借机增加与华盛顿的谈判筹码。自2020年土耳其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导弹系统后,美国就将土耳其排除在f-35隐形战机项目之外,土耳其对此耿耿于怀。媒体注意到,在四方会谈前,美国总统拜登与埃尔多安通话,讨论了土美关系和有关地区问题。另据路透社报道,埃尔多安将与拜登在北约峰会上会面,讨论内容将包括此前停滞的f-16战机协议。

美国《外交政策》指出,通过在北约内部扮演一个“破坏者”的角色,土耳其将从中获得巨大的军事和政治利益。法国《世界报》则称,在个人支持率创新低、土国内经济形势糟糕的背景下,埃尔多安此次北约峰会之行野心勃勃,他期望借押注两国“入约”一事来提升自己的外交表现。

 俄乌冲突之初,土耳其积极扮演“调停”角色

自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美西方对俄展开全方位制裁,在反俄声浪中,有一个北约成员国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公开谴责制裁俄罗斯人及文化的“法西斯行为”,称“这是不可接受的”。但他又积极在俄乌间斡旋,“我们的政策是和平政策,将尽一切所能继续展开工作。”

埃尔多安一向特立独行,但在俄乌冲突中选择成为北约“异类”,倒并不只是因为其一贯的行事风格,而是源自土耳其和美西方关系的若即若离,以及埃尔多安对维护土俄关系的长远考量。

埃尔多安公开呼吁俄乌停火,并声称自己愿意成为“中立调解人”。之后他多次表示,如果情况恶化,对土耳其来说,重要的是俄乌双方进行谈判,寻找解决方案。他强调,即使是仅组织一场俄乌会晤,也是外交上的胜利。他和普京通话时,邀请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前往土耳其,以促进结束战争的谈判。虽未获普京的肯定答复,但埃尔多安表示,会继续为会晤创造充分条件。

埃尔多安为何如此热衷于当俄乌冲突的调停者?舆论认为,他首先是希望树立土耳其致力于维护区域稳定与安全的地区大国形象;其次是希望形成稳定的土俄乌三角关系;第三是想通过缓解俄乌危机,避免俄罗斯对土耳其在黑海的地缘政治利益构成严重威胁。

土耳其和俄罗斯素来保持紧密经济联系,土耳其45%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另一方面,土耳其与乌克兰在政治、经济及国防工业等领域合作密切,还是乌克兰最大投资国。在如此背景下,埃尔多安选择“积极中立”,努力推动俄乌和谈,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上,俄土之间爆发过多次大规模战争。近现代以来,俄土两国同样有着不少利益纷争。在叙利亚,得到俄罗斯支持的阿萨德政权挡住了土方的渗透。2015年1月24日,土耳其和叙利亚边境传来巨响,俄军一架苏-24战机被土空军击落,机长佩什科夫在跳伞逃生时被武装分子射杀。这是二战结束近70年后,北约成员国首度击落俄罗斯战机。随后,俄土两国就战机是否进入土耳其境内等问题口水战不断。

不过,就在人们以为事态将愈演愈烈的时候,一向强硬的埃尔多安却主动向俄罗斯表达了和解之意。当时,土耳其与美西方在是否打击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武装问题上产生冲突,这是他转向俄罗斯的原因之一。

专家指出,俄乌冲突爆发,尤其是战事不断升级以后,土耳其并非扮演煽风点火的角色,反而试图发挥自己的纽带作用,在俄罗斯和欧美之间寻找利益的平衡点,实际上是在进行“穿梭外交”,体现自身的影响力和存在感,并且成功地与德国、法国、以色列一道,成为俄乌冲突以来穿梭外交的主导。

 敏感时刻出兵伊拉克

4月18日凌晨,土耳其国防部长阿卡尔宣布,土耳其在伊拉克北部发起了新一轮针对库尔德工人党(PKK)的跨境军事行动——“爪锁行动”。土耳其国防部表示,这项军事行动旨在“防止恐怖袭击”并确保边境安全,因为土耳其方面估计库尔德工人党正在计划对该国发起大规模袭击。

库尔德工人党1978年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成立,上世纪80 年代初期,库尔德工人党与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武装建立了联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进入伊拉克北部。从此,库尔德工人党以伊拉克北部为营地,针对土耳其发起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其诉求是在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和伊朗的库尔德人聚集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人“国家”。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库尔德工人党与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力量联系趋于密切,与库尔德工人党结盟的库尔德人组织开始在叙利亚东北部建立“自治区”,加剧了土耳其的担心。

库尔德工人党与土耳其的长期冲突,背后随处可见美国的身影。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号召伊拉克境内民众起来反抗萨达姆统治,对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也屡屡示好。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起初暗中支持巴格达迪为首的“伊斯兰国”,导致其崛起。“伊斯兰国”威胁越来越大后,美国又转而支持库尔德人,声称愿意帮助库尔德人“独立建国”。在美国支持下,伊拉克库区实现了高度“自治”,叙利亚库区面积一度也扩大了30%。但随着特朗普时期美军撤离,叙利亚和伊拉克北部库区成为土耳其展开军事行动的战场。

此次土耳其空地结合出兵伊拉克北部,正值乌克兰局势紧张,土耳其禁止俄罗斯舰船进入黑海又符合美国期待,把握住了时机。

土耳其在伊拉克境内开展军事行动,伊拉克政府也表示过抗议,但无济于事,美国等国也视若无睹。这其中,固然有伊拉克政府对北部库区的“独立”倾向一直抱有警戒之心,以及库尔德工人党又被美国等国列为恐怖组织的原因。这些因素或许赋予了土耳其军事力量屡次进入伊拉克北部展开行动的“法理性”。

土耳其为何选在此时突然发动对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武装的军事行动?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解读称,虽然美国、欧盟均一致认定库尔德工人党为恐怖组织。但是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却长期以来得到了美国的庇护、支持,甚至在打击IS过程中结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盟友。另外,美国也希望将库尔德人培育为一股政治力量,在伊拉克政局中发挥一定影响力。

他分析称,正因为美国和库尔德人的暧昧关系,美国的影响或多或少会牵制土耳其打击库尔德人的计划。但考虑到目前俄乌冲突仍在继续,美国作为乌克兰背后的“大腿”,在声援、军援、能源等方面有求于土耳其,因此很可能会无暇顾及或者说舍弃伊拉克境内库尔德人的利益,放任、淡化土耳其的军事打击举动。“历史遗留问题本就有之,加上目前的俄乌局势,土耳其选择此时下手可谓‘有恃无恐’。”

 左右逢源,土耳其大打“能源枢纽”牌

跟俄罗斯一样,土耳其也是一个跨越欧陆的地缘大国。两个跨欧亚强权,多年来一直沿着高加索、黑海和巴尔干地区,相互寻找各种防备对方的战略缓冲地带。而乌克兰则是牵制俄罗斯军事优势的重要棋子。

实际上,土耳其试图在俄乌军事冲突期间的西方和俄罗斯撕裂之间,找准自己的独特地缘角色。

除去多年受西方指责的人权和民主问题,土耳其在近年来跟欧盟一个最大的矛盾,就是地中海东部的海域争议问题。除了长期宿敌希腊之外,跟土耳其对干的是马克龙领导下的法国政府。在土耳其与希腊的岛屿主权争端和利比亚问题上,法国和土耳其两个北约成员国持有完全对立的立场,导致北约这个共同防御组织濒临撕裂。长期号召摆脱美国安全和国防依赖的法国总统马克龙,把希腊的安全和国防战略伙伴地位,视为实现欧洲自主防卫体系的重要一步。

尽管得到法国的军事撑腰,希腊、塞浦路斯和以色列的天然气管道计划却最终夭折,而背后那只掐灭三国能源梦的手,正是美国。2022年年初,美国正式向以色列表态,反对在地中海东部大量开采天然气,并且希望三国终止原本在2025年就完工的管道输送工程。

就在俄乌军事冲突开始前的一个月,对土耳其不利的能源格局就这样被扭转过来了。土耳其自身并不是能源出口国,天然气甚至也需要从俄罗斯进口。然而由于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土耳其在欧洲能源供应问题上,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表态减少对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依赖,3月份以来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入西欧的多条主要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和石油量,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那么,欧洲新的替代能源可以从哪里来?除了美国供应天然气之外,阿塞拜疆和中亚各国的能源,却可以通过土耳其进入欧洲。

中东和地中海东岸的多个天然气和石油输出国,都可以经过土耳其把能源输送到欧洲。俄乌军事冲突,让欧洲对东地中海天然气开采的态度比美国积极。俄乌军事冲突,让土耳其谋划多年的“能源运输中心”战略得以加速推动。土耳其自身并不生产能源,却通过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欧洲重要的“能源阀门”。借助西方的手打压俄罗斯的能源竞争,同时又顶住西方压力吸收出逃的俄罗斯资金,在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后,土耳其可以说是个赢家。

 不可小觑的土耳其,大国博弈的新变量

从土耳其的地缘位置来看,它跨了欧亚分界线,北为黑海区域,也就是这次俄乌战争直接影响的地区。土耳其是具有突出的综合实力的地区性强国,它是北约的正式成员国,在北约里面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土耳其的地理位置、政治身份和综合实力,这些因素是它能够在地区层面发挥自身重要角色的原因。

二战后,土耳其投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成为北约针对苏联的前哨与桥头堡,是西方重要的一员。冷战后,土耳其更加重视在地区事务上发挥自身作用,改变过分亲西方的倾向,搞平衡外交。在这个背景下,土耳其也改善了其过于世俗化的形象,注意在世界范围内的穆斯林中建立软实力。由于以上多种因素,土耳其对周边地区乃至欧洲的局势都有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中东陷入剧烈动荡的背景,则为土耳其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自“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土耳其开始在中东持续发力,试图填补“权力真空”。更重要的是,土耳其对中东秩序构建也有自己的雄心。土耳其多处插手,尤其是对叙利亚、伊拉克和东地中海地区的动作,包含有伺机“收复”昔日奥斯曼帝国领土的盘算。

从土耳其中东政策实施看,外交干预性、军事化特征非常明显。无论是直接出兵或是建立海外军事基地,还是在东地中海问题的对抗姿态,抑或是就一系列外交议题与美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大国交恶,都凸显了土耳其当下中东外交咄咄逼人的态势,可谓规模、力度空前。

土耳其咄咄逼人的地区干预政策也给地区稳定带来重大挑战,使得叙利亚问题、利比亚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更趋复杂化、长期化。土耳其与地区国家关系的剧变严重冲击了地区国际关系体系和地区权力格局。

土耳其不满足于周边地区现状,积极谋求大国地位,这与欧盟对土耳其的期望相悖,导致双方冲突不断。欧盟多次威胁要制裁土耳其,土耳其则屡次利用难民问题等要挟欧盟,双边关系持续紧张。在地区议题上,土耳其积极介入热点问题,试图获取与外部大国博弈的筹码,挑战了欧盟利益与权威,引发欧方反制。土耳其与欧洲虽然龃龉不断、问题层出不穷,但双方仍试图维持“斗而不破”的局面。

世界正面临着不同于往日的挑战、风险与威胁,而这种发展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就是在为国家建立国际地位的过程中,善于利用其各种力量的来源。土耳其无疑正在成为这场大国博弈间,一个新的更加不确定的变量。



(参考资料:邹志强,《土耳其与欧盟关系:对立日益深化》;张乃月、何路曼,《土耳其,为何成为俄乌局势的新变量?》;何任远,《俄乌军事冲突背后的土耳其》;殷淼、黄培昭,《土耳其为瑞典、芬兰加入北约“开绿灯”,埃尔多安为何松口?》;唐志超,《“光荣孤立”:风暴眼中的土耳其中东政策》;董可馨,《土耳其,不可小觑》。)



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侵权必究!